作者 李 达 中共昆明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讲师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边疆治理直接关系到边疆稳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边疆治理,推进兴边富民”的时代要求,这凸显了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战略地位。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云南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确保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云南得到坚决贯彻落实,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这为云南高质量发展确立了坐标、明确了定位、赋予了使命。云南作为欠发达省份,特有的地缘格局和边界民族构成,导致云南整体发展呈现出多重性特点。结合云南实际,我们要着力塑造和丰富“边疆、民族、山区、美丽”基本省情新内涵,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不断提升边疆治理的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和智能化水平,努力探索把“制度优势”转化为“边疆治理效能”的实现形式。
加强整体谋划
提高云南边疆治理系统化水平
“治国必治边”,边疆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治理区域边疆性、参与主体民族性和治理环境复杂性的明显特征。一是党政推动集约高效的治理。提升云南边疆治理系统化水平,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对边疆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制度优势”转化为“边疆治理效能”,既要抓紧制定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又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当作提高云南边疆治理系统化水平的首要出发点,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边疆治理中的推动作用,以组织化安排和社会化动员相结合,从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云南边疆治理格局。二是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的治理。边疆治理是一项综合、系统、复杂的工作,这意味着治理不只是政府的事情,要实现治理主体从政府包揽向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协同互动的治理转变。要统筹发挥各方合力,系统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多要素力量,通过制度引导鼓励和支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边疆治理,实现政府、社会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更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治理。边疆治理的核心价值是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边疆治理的行动中来,才能实现治理理念与治理方法的统一。
遵循发展规律
提高云南边疆治理科学化水平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要讲究辩证法,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科学认识和理解“边疆”是加强边疆治理的前提和基础。一是深化对边疆治理运行规律的认识。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认清云南在国家治理中的“边疆”“民族”的特定属性,实现从传统边疆观到现代边疆观、从“守边”为主到“活边”为主、从“管制”为主到“治理”为主的转变。着力增强边疆治理的整体效能,不断提升边疆治理能力,探索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云南经验和云南模式,努力走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路子。二是因地制宜推进边疆治理。做好一个地方的工作,要认识本地区的特点。从云南发展的实际来看,边疆治理的能力集中体现在“富边、稳边、活边”上。要在“边疆”“民族”的治理能力提升上重点发力,进一步完善边疆治理构架、改进边疆治理方式,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云南实践。三是补齐边疆治理制度体系短板。边疆治理制度体系关涉到边疆治理效能水平。从制度体系建设的实际来看,云南边疆治理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制度程序不规范、制度体系化偏弱、可操作性差、效能偏低等诸多问题。这就要求,云南要建立健全边疆治理的制度体系,着力从民族政策法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机制、边疆治理机制、组织保障机制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及其监督执行。
善用法治方式
提高云南边疆治理法治化水平
兴边富民,贵乎良法。现代国家治理的本质特征在于依法治理,而边疆治理的关键在于法治化。一是夯实民族团结的法治基础。在边疆治理中,以中华文化为基础构建的中华民族,在坚持各民族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5个特有民族,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民族团结一直是云南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原则,体现了中华民族友好互助精神。这要求我们要强化民族文化认同的法治原则,善于运用法治方式规范社会行动,不断提高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边疆治理的能力。二是坚持依法治疆的法治路径。边疆治理要以法治化为保障,健全边疆治理法规,树立法治理念和思维,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边疆治理。运用法律手段将打击与保护、管理与服务有机统一起来,既做到兼顾并重,又彰显秩序维护。三是发挥民族习惯法在边疆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作为边疆治理中“礼治”的重要表现形式,民族习惯法是边疆治理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石。一直以来,各族群众通常将本民族习惯、乡规民约和新乡约刻在石碑上,并通过群众口传、身教等多种方式沿袭下来。这对维护边疆地区团结稳定、维系乡村社会正常秩序具有积极作用。新时代下,边疆治理的重心不断向基层下移,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的社会规范,不仅要发挥“自治强基”和“德治教化”的作用,更要结合本地实际重视民族习惯法在边疆治理中的作用发挥。
把握时代特征
提高云南边疆治理智能化水平
现代治理是多要素的治理。当代社会发展具有流动、开放和多元等并存的特征,要真正体现智慧性、精准性,就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准确认识当前云南边疆治理中的短板问题。一是以开放思维认识边疆治理智能化。提升边疆治理智能化水平需重视数据资源,必须有智能化思维。这就要求现代边疆治理需要实现传统边疆思维的转换,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来对待数据边疆,用开放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现代科技,这是提升边疆治理智能化水平的前提条件。二是以“数字边疆”思路推进边疆治理智能化。对于云南边疆治理而言,大数据在催生新的边疆形态的同时,也丰富了边疆治理的资源。边疆治理需要科学认识大数据资源的时代价值,在国家层面谋划大数据发展战略的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大数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设计。三是以人民现实需求推进边疆治理智能化。从治理目标导向来看,“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推进边疆治理智能化的首要命题。这就要求,提升云南边疆治理智能化水平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立足于人民所需所想,以智能化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何全面提高边疆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和智能化水平,这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任务,也是云南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要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性,增强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政策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结合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和要求,立足云南实际来主动适应治理方式的转变,在总结经验、补齐短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边疆治理体系;明确和细化推进云南边疆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规律特点;吃透中央和地方政策,在边疆治理的方式方法上求真务实、改革创新、攻坚破题,用“绣花”般的精细治理擦亮云南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底色。通过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云南边疆治理效能,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边疆民族地区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责任编辑 龙敏飞)
2022年第7期《社会主义论坛》“党校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