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贤全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研究员
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编著,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天人合一》一书,以宏阔的视野观照历史与现实,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这一实践既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又开创了新的时代举措,为人类携手共同应对解决生态危机,传递了中国声音,展现了中国智慧。
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历史、敏锐把握当下、前瞻放眼未来,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内容系统完整。一是生态历史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二是生态文化观,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三是绿色发展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四是生态民生观,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五是生态系统观,坚持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要进行整体系统保护和治理;六是科学自然观,自然是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破坏自然就会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七是生态法治观,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八是全民行动观,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人人都是践行者、推动者、参与者;九是全球共赢观,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同建设全球生态文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华和理论品格,深刻把握新时代人与自然关系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新特征,引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
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价值观是绵延五千年中华文明中所蕴含的精深而又朴素的生态思想,在历史长河中形塑了一代代中国人对待人与自然万物关系的基本认识论和自然伦理观。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尽管人的自然属性不断退却、社会属性不断增强,然而其自然属性却永远不会消失。无论处于历史的任何阶段,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与精神资料,都来自于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然而,当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却似乎遗忘了大地母亲的恩情,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与破坏引发了危及人类基本生存的生态危机。
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提供给世界解决生态危机的智慧。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共同体的生态理念,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之中。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系统观,“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保护观,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节用观,无不彰显了大自然是一个有机系统,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的自然之道。这些质朴而深刻的生态智慧,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滋养和实践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成效显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大力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能源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约26.2%。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胜利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扎实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构建,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双碳”工作有序推进,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结构实现绿色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发生历史性、全局性变化,中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这是深刻把握人与自然发展规律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要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这是人民的期盼,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美丽中国建设正迈出重大步伐,一幅天更蓝、水更清、万物更加生意盎然的美丽画卷在神州大地上徐徐铺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我们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为指导,采取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地见效”“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全民行动建设美丽家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新战略新举措,推动全民实现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进而引领中国阔步迈进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三
《天人合一》一书,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措施与成效。前言部分挈领全书的主旨与立意,让读者快速了解全书要义。主体部分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九个部分依次展开,贯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内容、举措与愿景,结论部分与前言遥相呼应,振奋人心。全书章节结构逻辑自洽又富有新意,行文流畅,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生动具体地阐明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通俗易懂,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普及读本,也是了解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举措与实践的有益读本。
该书以详实的数据和大量生动的案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进行的伟大实践,以及广袤河山的巨变: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积极回应人民所想、所盼、所急,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把生态环境保护当作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持续推进城乡环境治理,建设优美生态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建设美丽中国全民在行动。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中国不仅完善顶层制度设计,还形成了群众自下而上的全民行动,人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参与者”。2012年以来,中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森林覆盖率从20 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近20年来,中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经过重点治理的区域,控制土壤流失90%以上,植被覆盖率提高30%以上,居全球首位。
中国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全局性、系统性出发,全面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持续实施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稳步筑牢我国生态安全屏障,“从东北大兴安岭的林海雪原,到海南三沙的碧海蓝天,从东海点点白帆,到西部巍巍群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森林生机盎然,山水林田相映成趣,湖草沙冰有机一体。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面貌焕然一新。”素有“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如今天蓝、地净、水美,三江之水,不仅哺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及其人民,还哺育了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的人民。
战略部署上,中国把“美丽中国”纳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的谋篇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系统,也更加成熟。改革举措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实施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河湖长制、生态保护红线、排污许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一系列制度。相继制修订了30余部相关法律法规,越织越密的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国际合作方面,中国为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2020年,中国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正积极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2021年在昆明召开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发布《昆明宣言》。中国积极推动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与世界人民一道携手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使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确保到2035年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千秋家国梦,神州披锦绣。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齐心协力,久久为功,定能绘就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中国画卷!
(责任编辑 苏宇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