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纳雪沙 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人合一》是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编著的心血之作,是云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国问题持续关注、不断研究的成果。经过仔细研读,笔者归纳了该书的三个亮点。
亮点一:书名《天人合一》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阐述了新时代的“天人合一”之道。“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概念,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的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到宋代的张载、二程而达到成熟”。归纳起来至少有三种含义: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所产生的;第二,人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与人的道德原则是一致的;第三,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然而,中国传统哲学在对“天人合一”的理解上偏重道德层面,更多强调自然规律与人的道德原则的一致性。新时代的“天人合一”之道是对传统“天人合一”的扬弃,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深刻分析人类文明发展趋势,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做出的选择。新时代的“天人合一”之道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其主要内容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从哲学层面看,它体现了生态观、发展观、文明观的深刻变革。
亮点二:该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又一力作,体现了新时代云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从“理论彻底”到“说服人”中间还需要考虑一个说服的方式方法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如何“让群众掌握理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天人合一》在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科学论断的阐述上,做到了全面而丰富。该书采用了权威参考资料,主要以2022年最新出版的《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收录了2012年12月至2021年12月习近平同志关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专题文稿79篇)为参考资料,除序言和结语外,全书一共九章三十四节,全面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对理论进行全面阐释的基础上,编撰者在“让群众掌握理论”上下足功夫,努力让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新时代“天人合一”之道。一是大量引述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原文,这些大多是群众耳熟能详的经典表述,同时力求做到简明通俗。二是充分挖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典型案例,通过“讲事实”让读者进一步“明道理”。
亮点三:《天人合一》一书在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和阐发上独具匠心,为推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贡献智慧力量。该书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这一核心问题,分别从生态观、发展观、文明观三个层面阐发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从生态观层面,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生态兴衰与人类文明关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生态与人民福祉关系。第六章、第七章从发展观层面,聚焦美丽中国建设,阐述绿色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第八章、第九章从文明观层面,阐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也是世界现代化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的新选择。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清洁美丽世界,需要全人类共谋生态文明建设。
(责任编辑 苏宇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