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卢志华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种软实力建设,它既可以指引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又可以转化为物质文明建设的前期成果,从而有效保障物质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与持续进行,进而不断增强整个社会文明建设形态的均衡度与协调性。在农村,实现共同富裕主要包括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两大维度,即在持续提升农村物质文明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
移风易俗既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又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工作。新时代的云南要以移旧俗、革陋习、尚科学、倡新风为基本内容,以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主要目标,紧紧围绕移风易俗这一主题努力实现农村整体风貌的变革和农民精神状态的改变。移风易俗要求破中求立、破立并举,在持续的移风易俗中让农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发生深刻改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是出路的前提。移风易俗首先要移除旧思想、改变旧观念,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和全部过程当中。
移风易俗需要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宣传。宣传是一项群众性工作,宣传造势是开展农村群众工作的基本前提与重要基础。在农村中进行移风易俗的宣传工作,就是要让群众充分认识到旧俗陋习的弊、科学新风的好,以此不断调动群众移风易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在广泛开展宣传的过程中,既要将移风易俗的政策规定融入群众性宣传话语,又要把移风易俗的利益维护贯穿群众性动员实践,以此不断获得群众对于移风易俗工作的认同感与支持度。
移风易俗需要农村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农村党员是新时代农村基层工作的一面旗帜,而农村干部则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和带头人。移风易俗是一种思维更新与习惯变革,一开始也可能会引起部分群众的不支持、不理解甚至招致一些反对意见,这就十分需要农村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与示范引领。因而,农村党员干部率先解放思想、带头破除旧习、真正把自己摆进去,就显得非常必要与十分重要,以此可以由少数人带动多数人,进而努力实现移风易俗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推进。
移风易俗需要有效衔接农村传统民俗。民俗是一种非物质文化,而农村传统民俗则是农村传统文明形态的历史性记忆和历史性积淀。移风易俗要十分注意鉴别真伪、甄别优劣、分清好次,要在有效的移风易俗中更好地保存和发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移风易俗要充分考虑当地风土人情和尊重本地风俗习惯,既要将现代城市的理念引入乡村,又要尊重乡村独有的生产特性和生活元素,从而将当前移风易俗有机纳入传统民风民俗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过程当中。
移风易俗需要在常态中持续深入进行。移风易俗不能是“一阵风”,不能搞“一刀切”,最忌“形式主义”和“门面工程”,而是需要通过持续的艰苦细致工作来获得最大的实际成效。鉴于此,移风易俗需要分清轻重缓急,既要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又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使新习惯、新风尚潜移默化地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同时,移风易俗特别需要借助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突出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特点,以此不断进行乡村文明建设的综合性把握和移风易俗工作的常态化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