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体伟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
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高度制定的重大决策。沪滇对口协作是中央立足云南省情作出的重大制度安排。“十三五”以来,沪滇双方以坚定的政治站位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高位推动,健全机制,扩面结对,投入空前,协同攻坚,迸发出空前的团结伟力,用援滇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了云南人民的幸福指数,生动诠释了跨山海、聚深情,全力助力云南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携手消除绝对贫困。
“十四五”时期,沪滇双方还需聚焦“三大重点”,遵循“四点原则”,深化“五大协作”,打造“五张新名片”,强化示范引领,深化区域合作,努力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把沪滇对口协作打造为东西部协作新样板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全面落实“两个大局”战略构想,围绕云南“三大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本着“中央要求、云南所需、上海所能”,以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云南发展新跨越为主线,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两手”发力,聚焦巩固提升帮扶协作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深化区域合作“三大重点”,坚持达标与提质、示范引领与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与分类施策、互惠互利与双向赋能“四点原则”,深化产业协作、人才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协作、金融协作“五大协作”,打造乡村振兴示范、产业园区共建、社会事业协作、双向开放赋能、干部人才培养“五张新名片”,完善协作关系,拓展协作领域,撬动社会参与,整合上海先发优势和云南比较优势等资源,健全协作机制,优化协作方式,提高协作成效,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把沪滇对口协作打造为我国东西部协作的新样板。
打造沪滇乡村振兴示范新名片
一是巩固提升劳务协作成果。重点是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控制高支出边缘易返贫人口监测的边线、衔接做好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的主线。强化脱贫劳动力专业技能提升培训,规范帮扶工厂(车间)和公益岗位管理,加强劳务协作和稳岗就业,巩固提升服务就业促增收质量。二是拓展消费协作渠道。持续开展沪滇消费协作“六进”活动,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深入推进“百县百品”工程,借助上海大市场、大流通、大平台消费优势,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商超、新电商、新零售平台,提升“云品”市场份额,提高“云品”品牌影响力。搭建多元消费平台,做实“云品入沪”工程,构建消费协作长效机制。三是助力乡村振兴。以“五大振兴”为核心,以乡村建设行动为重点,以“百千万”示范工程为引领,以村庄规划为基础,坚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借鉴上海乡村振兴经验,发挥上海在规划、管理、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做实沪滇协作乡村建设综合提升项目,推进由达标到提质的转变,合作共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精品示范村和美丽村庄,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模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助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打造沪滇产业园区共建协作新名片
一是实施“产业帮扶巩固提升工程”,合作共建“绿色食品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以示范引领为方向合作共建示范性产业园区,国家及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每县合作共建1个以上集“产业基地+美丽乡村”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园,高质量打造优势绿色产业链,提升产业帮扶质量。探索形成“上海研发+云南制造”“上海企业+云南资源”“上海总部+云南基地”“上海品牌+云南制造”“上海市场+云南基地”“上海市场+云南产品”等协作模式,延伸骨干产业链,为云南产业赋能,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沪滇产业协作格局。二是协作共推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开展园区合作,打造“l+N”沪滇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加强现代物流产业合作。针对跨境物流、冷链物流、航空物流、智慧物流、现代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组织两地企业开展经贸对接活动,开展农产品冷链、航空货运能力提升和跨区域物流网建设等合作项目。三是共建沪滇开放型园区。做大云南环保产业。建设一批“零碳”示范项目、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共建碳达峰碳中和示范产业园。发挥云南贵金属电子材料资源优势,深化信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打造沪滇电子信息产业合作新模式。
打造沪滇社会事业协作新名片
一是持续深化教育协作。巩固提升两地幼儿园、中小学、职业院校结对“组团式”教育帮扶成效。每个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组团式”共办1所中学。依托沪滇职教联盟,推进上海职业教育集团对口协作,鼓励上海高职院校、中职学校扩大面向对口协作县(市、区)的招生规模。二是加强医疗协作。支持三级医院调增至34家,做到对口协作州(市)全覆盖。将8个边境州(市)中医院、5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及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县级中医院全部纳入沪滇协作之列。支持88个帮扶协作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施“组团式”帮扶,指导对口协作州(市)县级医院薄弱科室建设。帮助受援医院加强重症医学和急诊急救学科建设,加强医疗能力建设协作。推进卫生健康产业帮扶协作。三是推动文化交流协作。加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力度,提升57个国家级、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一批文化交流项目,协助打造一批民族文艺精品,推动两地文旅融合发展。四是提升科技协作能力。在良种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生态环保等领域,开展共建园区、产业对接、科技金融和技术人才合作。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智能制造、绿色能源、数字化物流、远程医疗、智慧乡村治理等项目,引入一批上海专业孵化(双创)平台,提升双创水平。五是加强社会治理互鉴。以“镇镇结对”“社(区)村结对”模式,开展沪滇社会治理互鉴;以数字乡村为抓手,探索州、县、乡镇、村四级联动共治新机制,推动对口协作县(市、区)智慧社区建设,完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借鉴上海疫情防控应急处置经验,推进疫情群防群控常态化制度化。
打造沪滇双向开放赋能协作新名片
一是深化开放协同,发挥云南内陆开放的区位优势,强化上海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共建开放平台共促产能合作,促进沪滇在经贸、投资、口岸、会展领域合作共赢、双向赋能,拓展商贸新业态新渠道,推动两地产业链深度融合,共拓南亚东南亚市场,搭建开放枢纽平台,推动云南成为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之间的纽带和“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支撑。二是推进沪滇开放型园区共建工程,高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支持云南自贸试验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与上海开展结对共建。三是做强“沪企入滇”工程。共建沪滇产业合作示范园,培育“园中园”“飞地经济”模式,探索“产业基金+实体经济招商”模式,承接上海产业转移,以“借船出海”方式支持云南企业“走出去”。三是共促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开展跨区域示范性项目建设。支持上海浦东软件园与昆明官渡数字自贸港、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等开展合作,推动两省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对接。四是共同开展中欧班列、中老铁路货运班列合作项目。依托瑞丽国家开发开放试验区、河口边合区等开放型园区和平台,鼓励上海加工贸易企业到云南边境地区开展边民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业务。五是推进实施“金融入滇”工程。吸引上海保险机构到滇定制保险产品,为脱贫户防止返贫提供保险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滇企到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建设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平台,设立生物医药创新创业投资基金。
打造沪滇干部人才培养协作新名片
发挥上海人才优势,搭平台、优环境、创机制,强化沪滇两省市干部挂职双向交流,打造干部人才“援派铁军”,构建多主体多元化的专业人才交流培养格局,破解云南对口协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短板。一是持续加大沪滇干部挂职双向交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构建挂职交流干部长效工作机制。落实挂职交流干部保障措施。二是强化专业人才交流培养力度。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学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勇于担当,社会组织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的专业人才交流培养格局。加大教育、卫生、科技、规划、金融、文化旅游、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互派力度;发挥沪滇协作平台和机制作用,拓展两地专业人才交流引进范围;深化人才二次开发合作机制,发挥柔性引才机制的作用,政策激励、优化服务,改善留才环境。三是培育乡村实用人才。制定更为开放灵活的乡村实用人才培养政策,扩大沪滇农业农村人才交流,促进云南农业农村发展。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开展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建立乡村实用人才的交流机制与合作平台。探索有效回引本土人才路径,为来滇服务的乡村人才提供良好成长环境。
(责任编辑 余国鹏)
2022年第3期《社会主义论坛》“专题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