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佳芸 中共昆明市委党校(昆明市行政学院)公共管理与法学教研部副主任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实践表明,在产业、人才、生态、文化和组织五大乡村振兴要素中,人才振兴地位独特、使命特殊,只有将人才育出来、引进来、留下来、用起来,才能使各种显性的、隐性的要素凝聚形成合力,推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分类培养培育 壮大本土“主力军”
当前,乡村人才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规模扩增、体系培养的历史阶段。这意味着乡村人才的概念被再一次放大,人才培养的理念亟需转型升级。要摒弃“本地的姜不辣”“外来和尚好念经”的错误思维,本着“实用、急需即人才”的理念,将培育重点、教育资源向本土现有的乡村产业人才、特色乡土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公共服务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关键性人才倾斜,抓住乡村本土人才“视野不宽、专业不强”的短板,立足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生态化、电商化等发展趋势,建立覆盖面广、资源共享、梯次递进的培养体系,开展差异化、定制化、规模化培养,推动乡土人才走出去看、坐下来学、带回来用,激发“存量”人才潜能。
一是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依托全省丰富的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积极鼓励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接受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平台,提供在线学习、管理考核、跟踪指导等服务。二是实施乡村干部教育培训工程。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坚持主题培训与专题培训、课堂培训与实地教学、集中授课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对现有乡村干部和后备干部开展政治理论、领导方法、政策法规培训,不断提高其政治素质、管理能力,增强其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三是实施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培育工程。聚焦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等,打造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人才队伍。构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精准培育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乡村教师队伍;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满足农民群众就近就便看病就医需要;实施千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计划,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人才下乡服务。四是实施乡村科技人才培育工程。主要针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的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村各类实用技术人才,实施乡村科技人才培育工程。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设立“乡村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培训;在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实验手段完备的高等职业院校设立乡村科技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积极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的开发建设。五是实施乡土人才培育示范工程。加强对“土专家”“田秀才”培养使用,积极发掘和培养各领域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乡土人才,加强乡土人才技能培训和示范效应,定期举办传统技艺技能大赛,增强乡土人才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培育一批能够充分发挥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作用的优秀乡土人才。
适应增量需求 为引进人才搭建平台
把人才引进策略放到乡村发展的大背景下谋划,紧扣乡村振兴人才需求,聚焦懂农业、懂技术、懂市场、懂治理、懂产业的专业人才,研究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和制定人才柔性引进管理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集聚,为乡村振兴积蓄强大“势能”。
一是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通过制定乡村振兴人才柔性引进管理办法、建立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等方式,用好“柔性引才基地”“乡贤智力服务云南”等载体,完善人才奖补政策,引进各类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文字、视频、线上会议等数字化形式,把高层次人才提供的专业技术、科研成果、信息咨询等服务传递到农村,实现“才流而人不动”。二是实施人才定期服务乡村行动。建立健全城市教师、医生、科技、文化等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按规定到乡村和涉农企业创业创新期间取得的业绩成果,可作为职称申报评审的参考依据;鼓励中小学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进行教学支持。三是开展返乡创业就业推进行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出台更优惠的政策、搭建更实用的平台、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努力营造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的良好氛围。在县乡建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信息库,支持有条件的县市设立返乡创业工作站;积极鼓励支持返乡人员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四是实施高校毕业生乡村成长计划。将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与乡村振兴计划有机结合,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等服务。对于“三支一扶”人员,可考虑在公务员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五是畅通各界人士服务乡村渠道。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技能人才、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等,通过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助学助教、捐资捐物、咨询服务、担任志愿者等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
营造良好环境 吸引和留住人才
“木茂而鸟集,水积而鱼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乡村引才难、留才更难,待遇、环境、政策等因素都可能成为人才“外流”的变量。要聚焦当前乡村留才难的关键痛点,精准把脉、精细施策,以乡情乡愁为纽带,着力优化乡村人才生态环境,不断增强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
一是以政策激励吸引人才。推动人才政策向乡村倾斜,健全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流动机制,健全农业农村科研立项、成果评价、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技人员兼职兼薪、分享股权期权、领办创办企业、成果权益分配等激励办法,探索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加大人才放权松绑力度,将职称评定、提拔使用、专项奖励与基层经历、价值贡献挂钩,突出品德、能力、业绩评价,制定适合乡村人才实际和特点的评价标准,尤其对农技推广等应用型人才放宽学历、论文、外语等各种限制性条件,不断释放人才内生动力。二是以事业感召吸引人才。聚焦农业产业链,精准对接人才专业特长和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抢抓区域发展机遇,汇集优质创新创业项目,精心打造留人用人的事业空间,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让更多人才留在农村、扎根乡村、服务“三农”。三是以信息共享吸引人才。畅通乡村人才信息服务渠道,探索建立全省统一的乡村人才评价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强化信息服务,为乡村人才跨单位、跨地区、跨体制合理流动、有效配置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四是以优质服务吸引人才。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完善基本的配套设施和福利待遇,妥善解决子女入学、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创业贷款扶持等关键,让优秀人才留得住、干得好,形成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五是以良好氛围吸引人才。加大乡村人才工作宣传力度,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在全社会营造重视乡村人才、尊重乡村人才、关爱乡村人才、成就乡村人才的浓厚氛围,使得本土人才脱颖而出,引得各类英才纷至沓来,让人才来得顺心、干得舒心、留得安心。
(责任编辑 李 雯)
2022年第3期《社会主义论坛》“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