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自1950年至2018年,云南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年至1990年,标志性产业为烟、糖、茶、胶,此阶段为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期;第二阶段,1990年至2010年,标志性项目为18类生物资源开发工程,突出了云南生物资源丰富多样的概念;第三阶段,2010年至2018年,重点发展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6大农业板块,高原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由不断探索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东北规模型农业、上海都市型农业、福建和浙江精致农业一起,被农业农村部评价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之一。
2018年1月,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打造“绿色食品牌”,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经过4年多的探索实践,云南农业闯出了一条绿色高效发展之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实现年均16%的高速增长,绿色发展成为云南农业最鲜明的底色,品牌集群建设增质效应逐步显现,花卉、小浆果等产业初步呈现一流气象,云南农产品出口连续多年居西部省区第一。
培育主体,锻造产业发展领军力量
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两手共同发力,育强龙头、带动发展,全面提升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
强化政策激励。2018年8月,云南省出台《培育绿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鼓励投资办法》,对投资8大重点产业的企业投资额达10亿元、5亿元以上的,分别给予10%、5%的一次性奖励。2020年6月,为确保绿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鼓励投资办法尽快落地,将奖补对象调整为投资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等重点产业的企业,并对企业新增种植、养殖、加工、冷链等资产性投资1亿元以上的,按10%给予一次性奖励。2021年6月,首批20余家企业获得鼓励投资奖补资金4.54亿元。美国卓莓、广东温氏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纷纷布局落地云南。
改善营商环境。针对涉农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启动“一部手机云企贷”数字化平台试点,累计为全省1.75万户农企农户授信88.22亿元,累计投放贷款84.17亿元、贷款余额42.96亿元。开发“绿色食品牌”招商引资重点企业服务平台,目前入驻平台企业150户、涉及项目156个,协议总金额982.61亿元,累计落地金额280.7亿元。紧盯用地、用水、用电、用工难等关键问题,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激发经营主体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动性,畅通供应渠道、重构供应链,实现政策激励与市场运作双向同频发力。全省农业龙头企业由2017年的3796户增加至4440户,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额占所有龙头企业销售额比例为54%,成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绿色引领,培育产业发展核心引擎
2018年8月,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将绿色有机发展固化为全省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率先在茶产业上对绿色有机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实施奖补,积极引进国际国内认证机构落户云南,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全面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绿色成为云南农业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发挥绿色有机联盟、协会作用,促进绿色有机生产技术、标准、规程的推广运用。增加绿色有机产品的抽查检查频次,加大制假贩假等违规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净化市场环境,营造良好秩序。
2020年,全省有机产品有效证书数由2018年的全国第8位迅速提升至第3位,绿色食品有效证书数由2018年的全国第11位提升至第7位,其中,有机茶产品有效证书数和基地规模全国排名第一。普洱祖祥等一大批企业已在茶叶、蔬菜、水果、粮食等产业深耕绿色有机,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品牌集群,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连续4年开展云南省“10大名品”和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评选,省委、省政府进行高规格表彰,兑现近4亿元奖励,形成重视品牌培育、强化品牌保护、突出品牌拓展的浓厚氛围。采取市场化方式,相继在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机场开设“10大名品”展示销售中心,推进普洱茶、果蔬抖音生鲜基地建设,打造“绿色云品”市场化宣传推介平台。相继举办“四季云品·产地云南”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品牌效应持续增强。经过多年持续培育,斗南花卉成为全国乃至亚洲地区鲜切花交易价格风向标,“普洱茶”成为全国“最具品牌资源力”茶叶品牌,文山三七、蒙自石榴、昭通苹果、宣威火腿、丘北辣椒等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
典型引路,打造产业发展标杆示范
建设产业基地。按照有经营主体、有适度规模、有生产规范、有目标市场、有品质保障、有品牌引领、有科技支撑、有专业服务“8有标准”,首批认定产业基地1888个,其中,省级产业基地200个。开发产业基地“一库两平台”(产业基地数据库和业务管理平台、服务应用平台),应用信息化手段,推动产品落在品牌上、品牌落在企业上、企业落在基地上。
推进“一县一业”。用好3年共计18亿元省级财政资金,创新投融资方式,吸引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入“一县一业”。细化项目清单,强化项目的服务、保障、管理和动态监测评价,实施末位淘汰,激励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力争用3年时间,打造集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绿色化、市场化为一体的2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和20个特色县,形成产业发展示范。
培育产业集群。依托产业基地和“一县一业”建设,花卉、蔬菜、肉牛3个产业入选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名单,项目覆盖18个县(市、区)和1个州(市)。聚焦一个优势特色品种并突出重点县(市),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打造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经济带,实现“小特产业”向“大产业”转变。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振兴示范园(区)等建设,打造产业发展的示范标杆。
资源整合,提供产业发展可靠保障
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201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专题会议19次,研究部署产业发展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要工作和推进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整合政策资金支持。相继制定鼓励投资、绿色发展、冷链物流、金融支持、品牌建设等方面政策20余项,形成开放包容和不断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每年设立10亿元省级财政资金、每年投入6亿元省级财政资金扶持2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持续对茶产业绿色有机发展实施奖补、对企业固定投资亿元以上按照10%给予一次性财政奖补等。
统筹推进落实有力。强化分工、落实责任、注重统筹,明确农业农村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双领导小组”,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双办公室”,重要工作“双月调度”的“三双机制”。细化办公室工作职责和工作机制,强化任务推进、信息调度、业务督导,确保工作运行高质高效。成立13个产业工作组和9个产业专家组,强化工作的检查、督促、监督和指导。
落实部署,全力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
回顾征程,云南已经从特色资源大省逐步转化为特色产业大省;展望未来,推动云南由特色产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迈进的使命光荣而艰巨。接下来,我们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紧扣“稳量、提质、增效、富民”关键词,全力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全面提高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抓牢特色。经过多年持续发展,云南烟叶、茶叶、橡胶、花卉、坚果、咖啡、中药材、野生食用菌等产业规模已居全国第一,蔬菜、水果、蔗糖、牛羊、生猪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按照拉长板、补短板、提质量、增效益的总体思路,细分产业,因时因地因业精准施策,不断完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加快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厚植绿色。持续推进绿色有机发展奖补,扩大绿色有机农产品规模;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形成绿色有机生产的扎实基础;在“九湖”流域开展绿色有机试点,打造绿色有机生产示范区;紧盯规范认证、市场整治、质量追溯等关键环节,重视解决好稳定有机产品质量信誉和实现更多市场溢价等问题。
强化科技。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推进花卉、小浆果等高效经济作物离地设施栽培,创建部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8家,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40家,全面提高农业设施化水平。抓实种质资源普查、保护和开发,一手抓适宜优质新品种引进,一手抓本地特色优势品种培育,下大力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推进产业向“微笑曲线”高端延伸。
育强主体。一手抓招大引强,一手抓本地龙头扶持,突出利益联结带动,变普惠政策为精准扶持,注重营造亲清政商关系,全力解决好重大项目落地、发展、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力争在每个特色产业中培育出一批引领示范作用好、市场竞争力强的领军企业。
打造品牌。抓实品牌目录、品企联评、地理标志等工作,通过电视、报刊、网络媒体、自媒体等复合渠道,持续强化国内尤其是一线城市系列宣传,树好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绿色形象,讲好品牌故事,加快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绿色云品”矩阵,逐步让“四季云品·产地云南”成为家喻户晓和占领消费者心智认知的云南农业品牌鲜明印记。
对外交流。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的有利时机,统筹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走出去”与“引进来”两手并重,强化农产品贸易、农业人才技术交流、农业投资服务等方面的合作,更多更好地体现出云南农业在14个缔约国中的地位作用和市场影响力。
(责任编辑 李 雯)
2022年第2期《社会主义论坛》“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