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22年 >> 第1期 >> 正文
深刻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8日 15:31:21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作者 范佳烨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杨永建 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符合中国国情民情党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反映全体人民意愿的重大理论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坚持人民至上”概括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强调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揭示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量源泉和根本动力,揭示了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发展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明,现实的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核心与归宿,现实的人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解放是历史的目的。这里所说的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人,而是现实中的人,因而是在一定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人民群众在这里不是一个抽象的人的集合,而是指社会中对历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大多数的劳动人民。所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发展和解放,每个人都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也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民群众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就同历史唯心主义彻底地区分了开来。历史唯心主义通常将神明、绝对精神、英雄人物等个别力量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成为维护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而形成的产物。这不仅夸大了个别力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而且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地观察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路径。发展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支撑,还要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作出科学判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成功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的。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家强大的必经之路。党和国家领导人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突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时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定义做了明确的解读,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使全国人民全心全意投入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去。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国在各领域积极推进了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实行改革开放再到“四个全面”,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准确把握了世界发展潮流和我国的具体国情,抛弃社会主义旧模式,创建社会主义新模式,破除单一所有制结构,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推动我国经济总量、城乡居民收入迈上新台阶。

  发展是执政党打牢执政基础的物质保障。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执政党打牢执政基础的物质保障。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必须要肩负起历史的责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对得起人民的信任,而发展是对党工作成效最好的检验方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不仅要求执政党要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和治国理政的经验,还要求执政党要与时俱进,提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党所面临的国内外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党员队伍构成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新时代下我们党要经受住的“四大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艰巨的,要克服的“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是严峻的。只有发展能够解决我们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确保把各项任务都落到实处,才能让党出台的方针政策得到群众的认同,才能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人民为中心是检验发展成效的根本价值标准

  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要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因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从保障和改善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做起,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发生了改变。发展的归宿是为了人民,我们党不仅关心人民群众当前需要解决的迫切需要之外,而且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都能达到美好和谐的状态,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懈奋斗。

  发展的价值评判决定于人民。“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一个政党执政基础的关键在于能否最大限度地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是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了在群众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就要在执政过程中不断赢得群众的支持,这不仅是客观的需要,也是党执政兴国的现实选择。人民对发展的评价首先是从人民的自身实际需要出发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我们党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紧紧围绕着人民的关切,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以致力于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最终实现也要经受人民的检验,只有人民满意了,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才算真正实现了。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发展为了人民映射出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初心使命。发展为了人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这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鲜明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正因如此,“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源泉,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成长、发展、壮大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情真意切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这同样也要求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要有奉献自我的觉悟,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之上,不能以牺牲集体利益为代价来满足个人的欲望。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积累的经验,顺应时代潮流,实行了改革开放,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心全意地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最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坚持和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党根据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制定和推行了科学的发展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提出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各领域的宏观发展战略。

  (责任编辑 龙敏飞)  

2022年第1期《社会主义论坛》“理论辅导”

责任编辑:苏宇箫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