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春亭 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近日,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2021—2025年)》,提出要从六个方面争当排头兵,到2035年把云南全面建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植”入群众心田,凝聚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广泛合力。
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
宣传生态文明理论及其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从认识到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不会自发生成,需要外力加以影响,只有用理论进行“灌输”,才有可能出现效果。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各级党政班子理论学习的专题课、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大中专院校和基础教育的公共课。理论界和学术界要深入持续研究、阐述和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长期政治指导与理论引领意义,让群众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
普及法律法规和环保知识。持续增强全民族环境保护的法治意识,做好《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2021—2025年)》《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及实施细则等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使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各族群众的共识。
讲好生态文明的云南故事。把生态文明宣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哈尼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牢固的生态认知、生态情感、生态行为和生态理念,形成了以稳固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哈尼梯田文化;盈江县太平镇石梯村民小组依托丰富的鸟类资源探索“民族团结+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让各民族村寨的好山好水转化为群众致富的“聚宝盆”。我们要讲好云岭大地上各民族群众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动人故事。
优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机制路径
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美好的生态文明社会需要经过长时期的艰苦努力,因此,需要在群众中间经常进行生动的、切实的教育,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鼓励开发生态文化产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题材作品创作力度,打造生态文化品牌;鼓励社会力量为公众提供生态科学普及产品和服务,支持环保公益组织健康发展。
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生态文明社科普及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政策宣讲”“科学普及”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融入乡村振兴、文明创建、爱国卫生等特色服务。使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和普通百姓的利益相联系,使生态环境宣传和人民的具体利益相结合,打造更多的“有知”“有趣”“有用”环保志愿服务品牌。
把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要树牢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广泛动员群众坚定“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信念,当好生态卫士,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科普项目“民汉双语社科普及志愿服务在云南民族地区的多重功能及实践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