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 茹 中共云南省临沧市委党校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佤族作为典型的“直过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闯出了一条独具佤山特色的跨越发展之路,实现了从“原始”到“现代”的伟大“蜕变”,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实践。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10位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促进各民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边疆繁荣稳定。
边疆稳定是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到,爱国守边的精神要代代相传,守好边境就是守护好自己的家园。各民族要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临沧爱国主义文化底蕴深厚,班洪抗英事件彰显佤族人民不畏强权、视死保卫疆土,誓与侵略者抗争到底的崇高民族精神和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当地老支书始终铭记并传承着先辈们的精神,在这块热土上,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繁荣稳定和谐新边疆中,提供着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临沧各族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边境治理中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爱国意识和领土意识,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理念,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
边民富裕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充分肯定了脱贫攻坚为边境地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省各族人民为之振奋,深刻鼓舞了各族干部群众在继续促进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中再接再厉的斗志和信心,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截至2019年底,临沧市在党的引领下,9万多户36894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62个贫困村、28个贫困乡(镇)全部退出,临沧实现贫困人口和贫困村“双清零”的目标,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沧源县勐董镇的蔬菜和林下养殖等产业扶贫,让产业发展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双江拉祜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那京自然村是滇西边境一个傣族村寨,在党的带领号召下,创造出“六个共同”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村民的内生动力得到空前激发,苦干实干振兴乡村的热情高涨,小村不断实现跨越,吸引省内外各族干部群众争相学习效仿,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实现了“双推进”。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党委领导班子坚决守护“一山三水”资源优势,带领彝乡人民实施产业转型,发展有机生态茶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新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物质保障。脱贫攻坚是党为人民谋幸福谋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民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脱贫是迈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步,临沧各族人民不断探索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之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主线。经济、社会、心理等全方位互嵌,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精神力量。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临翔区博尚镇幕布村是一个以汉族、拉祜族、傣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村,幕布村强化党建引领,采取“345”模式,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创新,打造了集特色购物、休闲阅读、农耕文化展示为一体的旅游服务综合体。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芒团村传承非遗文化,将民族优秀文化与红色文化结合,走出一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边疆基层党建融合发展之路,展现出边境村寨“组织强、村寨美、边民富、边疆兴”的民族团结进步新气象。在继承中发展的佤族大型原创歌舞剧《族印·司岗里》以独具特色的佤寨、崖画、刀舞、舂米等元素,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族群呈现在了舞台上,让世界近距离看到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情景,感受佤文化和佤族人民的魅力。保护各族人民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保护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各族文化形式的传承和发展带来的是各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交融,挖掘各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兼容并蓄中实现个人、社会、民族、国家价值观的内在统一,才能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
云南是我国统一多民族的缩影,也是中国“多元一体”民族关系的典型。习近平总书记给佤山老支书们的回信,是给所有边境县的回信,也是给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回信。云南各族儿女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党的领导下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幸福之歌。
(责任编辑 沈 艳)
2021年第11期《社会主义论坛》“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