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21年 >> 第9期 >> 正文
科学构建高校思政课责任评价指标
发布时间:2022年02月07日 16:55:49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作者 孔 萍 昆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更多任务、更严要求、更高目标,高校党委要加快推进思政课责任制度建设,全面深入落实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

  组织领导责任的评估指标

  落实高校党委主体责任。高校党委在思政课建设中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带队伍、保落实、促发展等重要作用,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高校党委常委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会议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系统部署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研究解决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4个课时思政课,学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2个课时思政课。

  构建思政课建设大格局。将思政课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层面,把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对思政课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把思政课建设融入到党的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科研工作、学校管理等整体框架中,着力将思政课建成学校第一课程。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基础上,积极引导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育人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全学科育人合力。积极构建思政课建设的联动机制、搭建互动平台、创新管理模式,善于运用家庭、社会等资源支持学校共同参与思政课建设,全面推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强化思政课建设保障。落实经费投入,完善经费投入使用管理机制,对有定量要求的经费政策务必及时落实到位,对没有定量要求,可以参照高校相关部门或相关工作经费投入标准,以“优先保障”和“不低于”两个原则落实思政课建设相关经费到位。同时,进一步优化思政课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制度,确保经费足额拨付和有序使用。

  制度建设责任的评估指标

  完善思政课管理制度。强化师德师风管理。学校全体教师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模范践行教师师德规范,对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和退出机制。完善思政课宏观管理,对思政课建设中涉及思政课教学科研部门之外的相关工作构建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重点加强思政课建设相关的经费管理、队伍管理、公共资源管理、课程管理、教材管理、学科建设、评价管理等制度建设。

  健全思政课协调机制。首先,明确各部门工作责任。根据学校各部门工作职能,结合各部门在思政工作中的任务“场域”和优势特点,制定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尽可能细化工作任务和目标,为各部门推进思政课建设找到准确的定位和抓手。其次,及时做好协调工作。尽快建立思政课的协调机构或机制,及时协调并解决思政课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确保思政课建设的每一项工作有人负责、有人去做。

  强化思政课监督考核机制。围绕师德师风建设、责任主体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素养、人才队伍建设与领导干部培养、思政课建设经费投入与使用等重点领域,强化对思政课建设工作的监督力度,把握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确保高校各部门和部门负责人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思政课建设的各项政策和要求落实到位,对责任落实不到位的具体情况,实施党规纪律处分。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完善思政课建设督导评估的改进机制,积极推进问题整改,确保任务完成,对整改不到位、整改后仍然完不成任务的,对考核不合格的责任主体实施问责,并将责任主体的督导考核结果与责任人的晋升奖惩等挂钩。

  学科建设责任的评估指标

  思政部门建设责任。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等政策要求,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门)建设,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门)建设水平,在发展规划、人才引进、公共资源使用、平台建设等方面优先保障和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门)建设,配齐建强教研室,定期进行督导评估,根据督导评估发现的问题,及时实施补短板工程。

  重要平台建设责任。积极整合校外各种资源,构建学校思政工作系统化、社会化机制,强化合力育人工作体系,重点推进学校联建平台、人才成长共同体、科研协同创新平台、教学合作交流平台、重点研究基地(中心)等建设,通过重点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平台管理机制,以项目化为重要抓手,全面深入推进不同平台之间的各种思想、观念、方法和技术的交流互鉴,从而促进高校思政课骨干人才孵化成长、教学方式创新、科研成果特色发展、高水平成果打造、重点科研项目交流合作、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广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强大的保障和动力。

  学科建设责任。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规范化水平,明确和培养学科带头人,汇聚学科骨干队伍,凝练学科方向,扩大学科影响,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学校优势学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学科人才培养指导方案,未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高校,将思政课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抓手,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高校,积极探索契合该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科研能力提升责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整体性研究,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开展研究,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研究,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紧紧围绕高校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研究。

  教学改革责任的评估指标

  落实课程方案的责任。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要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给足学分,不挪用或减少课堂教学学时,合理安排教学,确保思政课各门课程有序衔接,原则上晚间和周末不安排思政课必修课。创新教学组织模式,积极推行中班教学,班级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00人。规范使用教材和教学资源,使用国家教材委员会组织统编统审统用的最新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重视对教学资源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把关。

  规范教学管理的责任。严格落实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构建科学的、系统性、精细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合理安排教务,加强教研室(组)建设,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健全听课指导制度,严肃课堂教学纪律,创新教学方法,重视教学研究,改进完善考核方式,综合评价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学管理水平监测评估制度。

  推进教学改革的责任。以打造优质协作的教学创新团队为抓手,深入推进思政课堂教学革命,加快课程、教材、大纲研究以及面向学生学习的教学研究,注重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与共享,强化集体备课质量,规范课堂教学过程,全力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推进教学模式创新,积极探索翻转课堂、网络教学、混合式教学、走班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方式创新,探索应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方法创新,探索应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分组式等教学方法。深化信息技术与思政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推进课堂教学评价,以问题为导向,基于发展增值的目标,积极构建自主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行政督导、专家评价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做好实践教学的责任。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提升学习的参与度、体验性和价值感。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合力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切实运用好各种实践教学基地,全面深入推进学生实践教学和活动,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研学旅行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思政课实践学习情况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学生评奖评优重要标准。

  队伍建设责任的评估指标

  强化队伍政治素养的责任。高校党委要始终如一地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引领思政课教师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规范思政课教师聘任、选聘、选拔和兼职办法,强化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

  推进队伍专业发展的责任。将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作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增强育人工作效果的重要抓手,建立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机制,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创新教师培训方式,探索运用“影子教师”、跟岗研修、人才交流、项目合作、联合培养、观摩体验、参与实践等教师发展方式,实施全员分类多层次培训。建立健全教师成长发展共同体,实施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计划,强化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的培养,重视对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培养,对新入职教师实施岗前专项培训。强化校本研修,鼓励思政课教师定期开展教学研讨,重视科研引领,以特色优势领域和项目为抓手,加快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加强队伍科学管理的责任。建立符合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和职能发挥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每年对思政课教师工作情况实施考核,对考核优秀的进行奖励,并加快探索运用思政课教师退出或转岗机制。完善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体系,以同行专家评价方式为主,按照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实施分类评价,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在评价指标中的占比。完善思政课教师教学和科研成果认定机制,推行科研成果代表作制度,将思政课教师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成果认定范围。

  (责任编辑 易 晖)  

2021年第9期《社会主义论坛》“专题调研

责任编辑:苏宇箫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