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谭 鑫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
罗光洁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内容。诞生于1993年12月29日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其缔约方大会是全球履行该公约的最高议事和决策机构,一切有关履行《公约》的重大决定都要经过缔约方大会的通过,每两年举行一次。历届大会都在资源环境保护,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将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大会将制定2020年后十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与行动规划。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此次大会,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重要机遇。
将生态文明理念嵌入联合国大会议程。从1994年至今,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共举办了15次缔约方大会。《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将总结《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的实施成效,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明确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工作蓝图。COP15是我国首次举办的《公约》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政府与《公约》秘书处多次研究讨论的基础上,主题定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第一次将生态文明理念在主场外交的活动中嵌入联合国大会议程。
将生态文明的精髓和内涵应用于“框架”。2020年1月发布的“框架”零号草案的2050年愿景是——生物多样性得到重视、保护、恢复及合理利用,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一个可持续的健康地球,全人类共享重要惠益。该愿景充分蕴含生态文明的核心信息,并考虑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也是《公约》的2050年愿景。生态文明已经写入COP15的主题,将生态文明的精髓和内涵应用于“框架”,正是为COP15打上中国印记,留下具有里程碑意义遗产的实质手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所蕴含的遵循自然规律、避免扰乱自然秩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等深刻内涵,与“框架”的目标高度一致。
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其生物多样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云南境内的资源丰富、气候多样、生态良好,动植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使云南享有了“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物种基因库”等美誉。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只要我们抓住COP15契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必能大力推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
抓住契机,提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同等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充分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体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将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因此,要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强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抓住契机,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为有效防止环境破坏和自然灾害对生物多样性的极大破坏,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应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大宣传教育和引导力度,逐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采取低耗能低污染重环保的生产方式;通过移风易俗,禁止或规范垃圾、秸秆焚烧;严禁烧山狩猎、炼山开荒,节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逐步使用电、天然气、沼气等清洁能源,不用或少用薪柴、煤炭等高耗材高污染的能源。
抓住契机,加快生态环境的修复。切实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内在规律,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大力开展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全面实施江河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国土绿化工程,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创造良好的生物多样性生存环境条件。
抓住契机,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从顶层设计上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和督查考核机制,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整合自然资源、环保、农、林、水等部门的执法力量组建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检查和追责问责力度。同时应从行政层面建立健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的体制机制,要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严格控制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开发利用规模,科学开展生态文化游,控制人为干扰程度。严格落实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对环境保护工作实行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自然资产离任审计和终身责任追究制,从制度上切实强化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力度,促进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营造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提高社会各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参与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
抓住契机,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特色生态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有效制止砍伐捕猎等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让群众在发展生态产业中获得生态红利,实现环境保护与收益增长双赢。从地方群众利益出发,在保护区周边鼓励并扩大“非木材生物资源产品”和“森林资源非消耗性使用价值”的开发和持续利用,发展生物多样性产业,丰富栽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管理融为一体,积极推动社区参与管理并为参与性保护创造条件。
抓住契机,发挥文化多样性的作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紧密相连,在民族文化和生物多样性同样丰富的地方应把文化多样性的保护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范畴并优先关注文化多样性保护。注重保护文化多样性在利用和管理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知识,并把这些原住居民的知识与社区发展计划相结合,纳入到国家的自然保护拟定目标中去。
抓住契机,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以不减少物种与基因多样性和不毁坏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方法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建立地方的、国家的和国际的保护区或加强保护区的切实有效管理,应用现代空间技术,建立和完善对珍稀濒危物种的监测体系,采取物种遗传基因的迁地保护、离体保存,拯救濒危物种,促进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抓住契机,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政府和主管部门投入资金以外,以这次《公约》大会为契机,广泛开展国内和国际合作,积极争取国内外援助,形成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体系,从而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入。
抓住契机,建立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数据库。建立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数据库,适时开展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监测,根据监测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同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好管理好,还要开发好利用好,使之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责任编辑 龙敏飞)
2021年第9期《社会主义论坛》“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