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云波 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一部带领人民群众与贫困作斗争的奋斗史
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为摆脱贫困艰难求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实现繁荣富强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根本政治条件。改革开放极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减贫进程加快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减贫事业也进入脱贫攻坚历史新阶段。回顾我们党领导人民消除绝对贫困的艰辛历程,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亿万民众处于贫困甚至赤贫状态,到一穷二白、百业凋敝的困难局面,再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是极不平凡的历程。历史不断证明,百年党史就是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长期以来,贫穷落后一直是云南沉重的标签,摆脱贫困是云南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之前,云南不少地区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领主制社会,全省人民普遍处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赤贫状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云南全境解放,云南各族人民改变了受剥削受压迫的屈辱命运,实现了当家作主,为摆脱贫穷落后创造了根本政治条件。正是我们党带领云南各族人民完成了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伟大历史变革,实现从落后走向了进步。改革开放前,全省农村贫困人口有2000多万人,农村人口普遍处于绝对贫困状态。通过改革开放,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开发(1978—1985年),大规模实施开发式扶贫(1986—1993年),集中力量“七七扶贫攻坚”(1994—2000年),实施区域性综合扶贫(2001—2012年),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全省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得到较大缓解。正是我们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引云南各族人民,实现从贫穷走向了逐步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推动上下同心、尽锐出战、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得到解决。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给云南带来深刻变化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百年夙愿。同样,脱贫攻坚战对云南农村的改变也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是云南农村的又一次伟大实践,深刻改变了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有力推动了云南整体发展,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短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呈现历史性跨越。脱贫攻坚战不仅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全省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5万亿元,在全国的排位从第23位跃升到第18位。全省贫困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5486.8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181.06亿元,年均增长13.2%,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
原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经过脱贫攻坚战,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大幅提高,“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7070元增加到2020年的11740元,年均增长10.7%,分别比全省、全国平均增速高1.4个百分点、2.3个百分点。农村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等消费大幅增长,2015年以来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1.3%,增速快于全省农村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原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根本改变。经过脱贫攻坚战,改变了长期以来云南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匮乏的状况。“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高速公路里程5000公里,通车里程超过9000公里、居全国第二位,新改建农村公路10.75万公里,基础设施实现由瓶颈制约向基本适应的根本性转变。88个贫困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88个贫困县县级医院、1023个乡镇卫生院、8502个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全面达标。全省8502个贫困村实现100%通硬化路、通动力电、实现光纤网络覆盖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喝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得到普遍解决。
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脱贫攻坚既在物质建设上硕果累累,也极大地促进了群众们的精神面貌变化。脱贫群众的精神世界在脱贫攻坚中得到充实和升华,脱贫致富的热情高涨,主人翁意识显著提升,现代观念不断增强,文明新风广泛弘扬,“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生产生活实现了千年跨越,城市里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迅速传导到山村,广场舞、健身操进了农村小广场,电商、抖音、直播带货在农村随处可见,边疆民族地区到处唱响“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颂歌。
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在干部当中得到赓续。从带领群众兴“一片绿”的杨善洲,到“燃灯校长”的张桂梅,再到扎根乡村带领群众脱贫的“农民院士”朱有勇,云岭大地先进典型荟萃,为我们树立了一座座精神丰碑,生动诠释着共产党人的担当使命。为了兑现“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脱贫攻坚战场上,老支书、老党员初心不改、砥柱中流,4.85万名驻村第一书记、21.61万名驻村干部夙夜在公、不胜不归,基层一线党员干部冲在前、干在先,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甘于牺牲,擦亮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底色,彰显着共产党人精神传承的力量。
原贫困地区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脱贫攻坚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贫困治理领域的成功实践。经过脱贫攻坚,农村基层党组织更加坚强,基层群众自治更加有效,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各级领导和干部沉到村、包到户,通过火塘会、户主会、酒席会,听民意、解难题,帮村帮户,既帮发展也促治理。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新的征程,新的形势,新的使命,必须要求新的担当。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大目标,在抓好“一平台、三机制”建设的同时,努力推动四个转变、实现四个结合。一是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脱贫攻坚的思维定式转向创新政策制度、促进脱贫县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发展与县域大教育大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二是推动工作重点的转变,从注重解决“两不愁三保障”转向全面提升乡村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三是推动工作方式的转变,从突出到人到户转向分层分类,实现开发式帮扶和保障性帮扶有机结合。四是推动投入机制的转变,从政府投入为主转向政府投入和发挥市场作用有机结合,多渠道多方式满足乡村建设资金需求。
(责任编辑 易 晖)
2021年第8期《社会主义论坛》“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