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 >> 正文
【原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意义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26日 11:43:29  来源: 云南理论网

  作者 王传发 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也是关乎人类未来和文明发展的全球大计,不仅具有重大的中国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党的行动纲领和国家发展战略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并不只是着眼于中国自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境界和人类情怀,这不仅表明在推进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上,同时也表现在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全球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方案,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中国贡献,以体现坚实的中国担当、宽阔的世界眼光、深厚的生态情怀、博大的人类胸怀,彰显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重大而深远的世界意义。

  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视野展现了高远的世界眼光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严峻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共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要立足中国,又要放眼世界;既要坚持中国立场,又要树立全球视野;既要凝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又要融入开放理念和世界眼光。大时代需要大担当,大担当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胸怀,大胸怀需要大智慧,大智慧才能建设大生态。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第一大党,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大党有大党的胸怀,大国有大国的担当。以全球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生态责任担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美丽中国为目标、但中国绝不追求一枝独秀、自求清美,更不会顾影自怜、孤芳自赏,中国人追求的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阿拉伯谚语“独行快,众行远”,强调要树立世界眼光,以更宽的胸襟、更广的视野,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一方面,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相关目标及要求,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全球视野的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说:“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另一方面,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球生态文明进程,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继续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共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丽家园,自觉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展示了博远的世界胸怀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合乎时代逻辑,顺应人类关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

  一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基石和主要支撑的中国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倡导,愈来愈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和热烈响应,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国际影响,已成为引领全球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其中一位,强调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同行,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升级为“五个世界”的蓝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再次庄重强调了“五个世界”的主张:“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为人类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世界”之一,既符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相关要求,又顺应了人类建设绿色美丽家园的共同梦想,深刻说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又是生态共同体和环保共同体,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自觉、时代担当和世界胸怀。

  二是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共建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国家互联互通伙伴关系,致力于促进人类共同繁荣所作出的宏大战略构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这一重大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从理念到行动、从设计到施工、从“大写意”到“工笔画”,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从“五通”核心内容到“六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发展愿景,融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增添了绿色这一亮丽的生命之色,形成了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中国倡议。“一带一路”上的许多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区和环境敏感区,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亚欧非大陆腹地是全球生态问题突出的地区之一,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则普遍面临节能减排的压力和环境问题的困扰。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将“一带一路”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地带,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要求和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着力深化环保合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 ;“还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多边合作机制,互助合作开展造林绿化,共同改善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挑战,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应有贡献”,“让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造福沿线各国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领导和推动下,我国于2017年由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布实施《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并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机构共同发起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由“路线图”转换成“施工图”,积极播撒生态文明之种,大力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生态环保产业,建立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深化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合作,共建生态走廊和绿色通道,使绿色成为“一带一路”“工笔画”浓重而鲜亮的底色,把“一带一路”建成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的高速路。

  三是积极推动全球生态科学治理的中国创议。人有国籍,国有疆界;生态问题没有国籍,环境污染没有疆界。习近平主席倡导世界各国要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生态连带效应,理性地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非一国之力,更非一日之功”,要按照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团结协作,凝聚力量,加强生态治理的政策连接、制度对接,形成公平、合理、有效的全球生态治理模式和机制,共同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生态安全的正确路径,不断加强和完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2021年3月15日,来源于蒙古国的沙尘使北京遭遇近十年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更加说明环境治理是全球问题,需要各国形成共识、通力协作。习近平主席呼吁:“我们应该追求科学治理精神。生态治理必须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只有赋之以人类智慧,地球家园才会充满生机活力。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从主导构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之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引导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再到倡导建立全球生态科学治理体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引领者,既践行了生态责任的大国担当,又展现了宽广博大的世界胸怀,大大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和人类美丽家园的中国贡献产生了深远的世界影响

  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方略、中国方案,而且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和人类美丽家园贡献了中国角色、中国绿色,彰显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国胸怀、中国情怀。

  贡献了从美丽中国走向美丽世界的中国名片。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大国,已经形成全世界最大的污水处理能力。中国大力推进绿色能源生产和绿色能源消费,清洁能源已成为能源增量的主体,是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淘汰量占发展中国家的50%以上,已经成为对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尤其让中国人欣慰和振奋的是,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第一大国,植树造林绿化了中华大地,为绿化地球作出了中国贡献。从1979年第一个义务植树节到现在的40多年里,中国植树行动一以贯之、从未间断,“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河山成锦绣,国土绘丹青,中国以植树造林谱写了一部令世界震惊的绿色传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土绿化行动扩规升质,三北防护林工程提速增效,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深入推进,从首都到边陲,从青藏高原到中原大地、从西部沙漠到南海之滨,从太行山脉到长江沿岸,植树造林蔚然成风。领袖率先垂范,干部以身作则,全党步调一致,万众同心增绿,随愿种树、随处种树、随时种树成为常态,绘就了美丽中国的绿色画卷。河北塞罕坝林场,为京津地区筑起了抵挡风沙、涵养水源的“绿色长城”;内蒙古库布其防沙治沙,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用绿色椽笔创著了全球荒漠化治理的教科书;北京世界园艺博览园,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同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奏响了一曲人与自然交流对话的绿色乐章,园区所阐释的绿色发展理念传导至世界各个角落。

  中国为世界增绿,世界为中国点赞。今天的中国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了。城市拥抱森林、森林拥抱乡村。森林正加速走进城市,森林城市建设渐成时尚。“十三五”期间,新增国家森林城市98个,已建成国家森林城市194个,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7.34%、绿化覆盖率达41.11%,2020年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8平方米。森林乡村建设顺势而上,已命名国家森林乡村7586个,“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随处可见。还有,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897处,森林旅游蓬勃发展,林下经济繁荣兴旺,森林康养方兴未艾,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全国森林面积达到33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其中,人工林面积12亿亩,居全球第一。中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为世界增绿贡献最大的国家。据美国航天局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7年,全球绿化面积增加了5%,相当于整个亚马逊雨林的面积,而其中至少有25%来自中国的贡献。在中国为全球绿化增量的1/4贡献中,42%来自植树造林,32%来自集约农业。中国对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和人类美丽家园的绿色贡献,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和充分认可,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和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分别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绿化治理成果获联合国“土地生命”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200多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不超过10亿。在我们这个13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意义已经充分彰显并将更全面更深刻更广阔地持续彰显。

(责任编辑 苏宇箫)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