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21年 >> 第3期 >> 正文
加强生态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18日 10:51:54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作者  路 遥 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赵艺娜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徐玉香 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督导

  2020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表示: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应该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三农”问题,只有全面地理解并掌握了有关农民、农业、农村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大短板仍然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仍然在农村,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个短板不松手,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来促进乡村振兴,从而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业宜居、农民富裕富足。

  农村生态建设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加强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巨大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村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是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乡村振兴战略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战略部署,它更是全面的、多角度的、深层次的。在推动乡村振兴这条路上,不仅仅只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还更应该包括政治、生态、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改变。

  打造宜业宜居型农村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前提,建设一个山清水秀的乡村是我们的共同愿望。近年来所提出的宜业宜居型农村是一个标准更高,更加美好的概念。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这一战略,该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建设生态宜居型乡村。“生态”一词是指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宜居”一词则是表明人民对美好生活、舒适环境的追求和向往。因此,我们应该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实实在在了解农村的具体情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给农村居民创造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同时,扩大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推进公民的参与度;传承并发扬优良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增加居民的文化归属感。最终建立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交通便利、文明安全以及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环境。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情感,热爱自己家乡的草木、山河。因此,他们在建设宜业宜居型家园的过程中也最有发言权,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来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度,提高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让他们在建设美好家园的过程中奉献自己的力量。

  发展绿色友好型产业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必不可少。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发展绿色友好型产业,必须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切记不能以牺牲环境的方式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每个乡村的基本情况、发展特点、土地类型等都存在差异,在发展绿色产业的过程中,应该要因地制宜,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依托当地生态条件发展适合在本地生产的产业类型。以维护农村生态环境为前提来发展经济,使得绿水青山中所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现阶段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实来看,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因此,要推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农业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重要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农业产业过于追求高产出高效益,而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接近了极致,粮食生产产量虽然实现连增,但是许多地方都付出了相当大的生态和环境代价。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

  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对于产量和效益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于是农民开始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达到增产增效。但是,大量使用化肥会改变原有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最终需要投入更多的化肥来保证产量。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化肥的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倍以上,而粮食产量仅占世界的16%左右。相比其他国家,我国的化肥利用率较低,并且化肥中过量的重金属元素被农产品吸收,从而会危害人体健康;过量地使用农药,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增加产量的效果,但是大量的农药残留也会降低农产品的品质。

  地膜使用不合理。在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地膜的应用逐渐广泛。然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地膜的使用方式、废弃地膜的处理方式仍不合理。并且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多使用不易降解地膜,这也就是说如废弃地膜处理不当,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比如大气污染、白色垃圾污染。

  畜禽养殖方式不合理。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没有专门的畜禽养殖区,大量的畜禽排泄物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病死畜禽也未实现无害化处理,这些都极易导致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并且畜禽粪便中所含有的病原体也容易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部分城市污染向周边农村转移。由于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一些城市或者企业会将污染转移到农村,同时,又因为农村在生态环保方面的治理能力较为薄弱,并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进行污染防控,最终使得乡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这也进一步加大了乡村生态治理成本。

  农村环保设施建设工作滞后。近年来,虽然政府已经在加大资金投入来加强农村环保设施的建设,但是,农村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比如生活污水、垃圾的处理缺乏一个完整的流程,容易导致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乃至大气污染,增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本。

  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较薄弱。长期以来,环保知识在农村地区不够普及,村民接受环保教育不够,对于与农业有关的环保科技掌握较弱,导致了农村环境污染没有提到农村发展的重要地位。

  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建议

  鉴于此,我们在发展农业农村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农村生态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能够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有以下措施:

  推广先进农业科技。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把科学技术贯彻到农业生产当中,这也是解决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所在。政府或有关部门应该向农民传授有关的科学知识,比如可降解农膜的使用、有机肥的使用等,降低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提高对有机肥的利用率。大力推进并提高当地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并通过加强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来引导当地村民科学种植,走种养结合的科学发展之路。

  普及生态环保意识。长期以来,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成为“硬骨头”,这与农民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落后,对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的理解较为薄弱。因此,政府应该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一方面可以做好环保宣传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对环保有更多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应该注意相关部门在进行宣传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宣传语来达到宣传效果;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生态环保法治建设,通过法律的力量来硬性约束人民群众的行为。建立健全城乡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使村民能够成为治理乡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参与者,从而建成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发展基础与强有力保障。

  加强农村环保设施建设。近年来,虽然政府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很大欠缺。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公共厕所等与人类居住息息相关的生活类基础设施均有待提升。与此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对村容村貌的治理,使得人居环境得到改善。[L][T]

  (责任编辑 沈 艳) 

  2021年第3期《社会主义论坛》“特别策划”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