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21年 >> 第3期 >> 正文
摆脱贫困县如何以5年过渡期实现发展转型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18日 10:51:55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作者 李正亭 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孔令琼 国家移民管理局第二机动大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2020年,我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成绩举世瞩目。“三农”工作进入新局面,在5年过渡期内,解决农业问题要开拓以农村集体经济为主要模式的现代化农业道路,解决农民问题要培养以掌握产业技术为核心要素的专业化人才队伍,解决农村问题要建设以共享生态福祉为典型特征的生态化美丽乡村。

  开拓以农村集体经济为主要模式的现代化农业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十三五”期间,我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日益加大,全国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农业经营体系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对贫困地区农村发展物质和政策支持更加有力,贫困地区农业在惠农政策推力、技术进步动力、农村改革活力等共同作用下,得到可喜发展,一些民族地区的特色农产品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国家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农业区域布局和资源禀赋匹配日渐合理,不仅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有质的改观,而且国家整体农业竞争力有明显提升,农业结构失衡局面逐渐得到扭转,“大食物安全观”逐步得到广泛认同,农产品比价关系保持合理化,种植业内部结构不断有效调整。贫困地区农林牧渔结合程度不断加强,在政府针对性帮扶支持下,贫困地区种养加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不少农民回归故土发展产业,放弃农业生产的现象不同程度得到遏制,摆脱贫困的县域农业生产区域结构已经得到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逐渐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现代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措施,取得历史性成效。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摆脱贫困的县特别提出优惠性政策。摆脱贫困县5年过渡期内解决农业问题,要不断开拓以农村集体经济为主要模式的现代化农业道路,将刚刚摆脱贫困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农业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充分挖掘农业特色,不断提升产业效益。为此,摆脱贫困县5年过渡期要走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模式,让农民成为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参与者和实际受益者。

  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农村集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重要体现,通过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可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意义重大。可以将农业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乡村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打造农副产品流通平台,推进农村电商、物流服务业发展,积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实现向乡村振兴转型的“弯道超车”,逐步将小农户生产、生活引入现代农业农村发展轨道。

  培养以掌握产业技术为核心要素的新型农民队伍

  培养以掌握产业技术为核心要素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是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的主要途径。一是以培养造就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构建分层分类的培养体系,着力建设一支以顶尖专家人才为龙头、领军人才为支撑、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基础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二是实施政府购买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成果政策,加大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引导企业大力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个人自主参加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技能。三是支持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发展,重点打造一批职业培训品牌,建立以提升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主要载体的“项目培养、攻关培养、互联培养、大师培养、应急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坚持以市场规律引进人才,以市场导向评价人才,以市场价值激励人才,不断完善人才流动、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各类科研机构、产业载体、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在5年过渡期里,精准扶贫工作队将继续在乡村振兴大业舞台上施展才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双推进,持续打造一批批具有基层治理能力的政治人才、掌握产业技术的致富能手、传承振兴民族文化的乡贤俊才、村容村貌共享共治的新型农民、生态文明保护建设的专业队伍。

  为此,组织部门要建立城乡干部流动机制,创新人才开发利用机制,完善乡村人才吸纳机制,引进使用社会人才,采用专岗专用、临时聘用或县聘乡用等不同模式,确保岗位专职、工作专心、精力专注。人事部门要实施乡村科技人才知识更新培养工程,加强社会领域人才的培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落实乡村人才教育培训制度。用“高手在民间”的视野发现人才,用“智慧在民间”的涵养尊重人才,分级建立人才数据库,用“互联网+”思维破解乡村振兴人才制约瓶颈,搭建乡村人才交流网络信息平台,为农村人才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建设以共享生态福祉为典型特征的生态化美丽乡村

  农村美是中国美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了,环境变好了,乡村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屋建瓴,统筹持续推进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工程给群众带来丰富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为例,随着公共基础设施深度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散布在广大农村的自然生态、民族风情、民俗文化、特色美食、民族歌舞、节庆活动等资源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培育出诸多全新的经济增长点,摆脱贫困的县逐渐成为宜业宜居留住乡愁的安置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是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的应有之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地区林草植被面积持续增加,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平均增长4个多百分点。生态化美丽乡村的最典型特征,是人民可以共享生态福祉。摆脱贫困县在5年过渡期,一是因地制宜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把退耕还林还草和产业扶贫结合起来,把生态治理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有机结合,适时开展退耕还林及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补植补种;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红线划定,严厉整治非法采砂采石、直排污水、乱弃渣土、毁林开垦和退耕复垦等问题,全面落实河长制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深入开展土地非法交易专项整治行动,盘活闲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三是找准资源优势,扶持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在稳定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延伸产业链,形成“县有支撑产业、村有主导企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体系;四是与科研院所或龙头企业主动对接,培育地方微型企业,支持骨干企业推进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发展养生养老休闲业、医疗健康服务业、体育旅游、会展商贸、金融保险、仓储物流、家政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五是推进城乡农贸市场改造和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完善城乡市场流通体系,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基础引擎。

  (责任编辑 沈 艳 实习生 宋 健)  

2021年第3期《社会主义论坛》“特别策划”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