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委宣传部调研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铸魂”的具体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同时,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基石。要把文化立乡村、富乡村、兴乡村作为重点来抓,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同谋划共推进,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如何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是当前亟待探索和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坚持“建、管、用”相结合,以建好阵地、管好设备、发挥作用为出发点,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县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文化网络体系初步建成,各项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艺精品力作层出不穷,打歌、高台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发扬,民族广场舞、特色艺术活动发展迅速,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基层文化馆站建设行政村全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全县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等重点工作有序推进。
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全县有公共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博物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3个、行政村(社区)农家书屋83个,援建共建基层图书室19个,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站点10个,村级服务点83个,乡镇级电子阅览室10个,人均共有图书0.2册。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9个;建成彝族打歌场44个,群众文化活动小广场85个,民族文化非遗传习点14个;建成县体育活动中心、县老年人活动中心,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正在建设当中。乡镇、村(社区)两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实现了行政村(社区)基本覆盖,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条件。
传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卓有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以来,巍山县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实了“非遗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人员,于2015年在文化馆加挂“巍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实现“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工作格局。目前,巍山县已经确定公布的四级(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共有81项,涵盖非遗项目十大类别;各级文化部门认定的四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64人。逐步建立健全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及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数据库。2008年6月,巍山“彝族打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彝族打歌之乡”。
乡村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农村文化人才缺乏成为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短板,乡镇文广中心文化工作者多为兼职人员,存在不专职、不专业、不专心、不专长的情况,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农村文艺队均是自发形成的,经费自给自足,虽然开展了一些文艺活动,但内容形式单一,辐射影响面不大,群众参与面不广,质量水平不高,难以做到“专”“精”“博”。对从事文化活动的社会组织还缺乏有效管理和教育引导,民间传统文艺活动不足,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选择有限。
文化阵地作用发挥不明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在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同时,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建轻管。管理制度挂在墙上,挂在嘴上,落实困难,对其日常的运行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发挥的作用有限。二是管理机制不健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的管理未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均为义务管理,无经费保障,无法保证书屋的全天候开放,加之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管理不规范,对管理使用缺乏有效的督考,文化阵地的作用发挥比较有限。三是图书借阅率低。农村大多数农民缺乏阅读习惯,加上年轻人外出务工多,书屋虽然建起来了,但图书借阅率偏低,借书的大部分是中小学生,所借书目多为少儿和文化类书籍,大部分的图书处于闲置状态。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虽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但与村组文化阵地建设需求差距甚远,文化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乡镇、村建成的文化活动场所,设施面积不足,设备陈旧老化,文化设施不足,远远满足不了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推进乡村文化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建立农村文化人才建设长效机制,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经济社会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充分发挥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辐射带动作用。加大乡村文化人才选拔培养和项目支持力度,实施基础性艺术人才培养工程,加大乡村文化人才库建设,重视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基层文化骨干带头人。鼓励基层艺术团体和民间艺人的艺术创作,抓好重点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区域特色、“三农”题材的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改革开放和时代风貌、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脱贫富民和乡村振兴的优秀文艺作品。
实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大乡村传统优秀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申报工作,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定传承人,传承发展传统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巍山县农耕文化和现代文化要素结合起来,保护好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等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打歌、南诏洞经古乐演奏、高台社火等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村组活动,切实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发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参与文化产业发展,挖掘巍山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巍山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赋予时代内涵,发挥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作用。
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投入保障、政策保障和机制保障,坚持一馆多能、一室多用,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统筹建设各类活动场所。着力抓好文化惠民工程,保障文化民生,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场)的四级文化服务体系。
聚合文化阵地建设合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应立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代新背景,作为基础性工程合力推进,建立政府主导、人民群众主体、文化职能部门负责、全社会参与的文化建设机制,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分工明确,层层落实责任,乡镇、村与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协作,形成全县共同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强大合力。加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探索,突出特色,形成亮点,开辟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径。
创新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歌手大赛、拔河比赛、篮球比赛、广场舞比赛和农民文艺汇演等常规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崇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进一步推进文工队公司化改革,依托成立的彝族打歌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增强专业文艺队伍演出功能,把乡村振兴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丰富基层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入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继续在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上着力,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突出思想道德内涵,坚持创建为民惠民,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村家庭文明程度和居民道德水平的提升,不断培育农村文明风尚。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着力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文明乡风,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努力使农村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有质的转变。深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农村节俭办客事,按照“政府引导、村民自治”的原则,充分发挥村组红白理事会作用,引导广大农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告别陋习,倡导现代文明生活理念和文明生产方式,切实减轻群众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倡树文明新风。实施群众素质提升工程。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带动,将社会教育与自我提高相结合、精神层面与行为层面相结合、硬件建设与环境营造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形成长效机制,确保取得实效。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全面实施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政策法纪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生态环保素质、持家治家素质提升工程,使“富口袋”工程和“富脑袋”工程协同推进,提升广大群众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调研组组长:熊富源 组 员:邓自标 高 翔 李运红 罗忠义 苏晓娟)
(责任编辑 李建宏)
2021年第2期《社会主义论坛》“专题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