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龚 刚 云南财经大学
今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明确提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强调在迈好构建新发展格局第一步上,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在部署要抓好的八项重点工作时,第三项就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本文将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之间的经济学逻辑进行探讨。为此,我们将首先讨论新常态和“双循环”背景下中国为什么要扩大内需;接着,我们将论证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在于消费;最后,在厘清供给和需求的经济关系基础上,我们将讨论如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和启动消费。
以外需为动力的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使中国从过去的封闭型经济转向了开放型经济。在对外贸易上,中国采取的是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战略。为鼓励出口,一方面在早期推出了各种类型的出口补贴政策;另一方面执行固定汇率制度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出口,使得出口在需求侧的三驾马车中,增长最为强劲。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中国的出口增长率更是加速上升:2002年至2007年,出口的年均增长率到达了惊人的22%,远远高于同期的年均投资增长率13.5%。
中国的这种出口导向也体现在产业链的国际循环上: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许多产业链要么是“一头在内,一头向外”,要么就是“两头向外”。这里,“一头在内,一头向外”意味着中国提供原材料和中间产品,通过加工组装,销往发达国家市场;而“两头向外”则意味着中国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通过在国内加工组装,再出口到国外发达国家。在中国过去的总出口中,加工贸易曾占据半壁江山,其份额一直超过一般贸易。
显然,无论是“一头在内,一头向外”还是“两头向外”,本质上都是将外部需求作为拉动本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此外,由于加工贸易通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在国际循环的产业链分工体系中,中国是以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其比较优势。这样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过去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济地位相适应。
新常态和双循环背景下的扩大内需
然而,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或新的发展阶段),其显著特征是,工资增长将加速,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劳动力已不再是中国的比较优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崛起,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在逐渐加大,压力则在不断上升。鉴于中国与发达国家经济体在规模上已经匹配,从平衡发展的角度看,合理的出口增长率应和发达国家经济(或市场规模)的增长率相一致,即2%—3%左右。
总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阶段意味着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过去所拥有的合作共赢的基础正在减弱,而竞争关系则在增强。
扩大内需本质上就是将产业链循环的最后一环面向国内市场。这意味着就国际大循环而言,中国将逐渐从之前大的“一头在内,一头向外”和“两头向外”的循环模式,逐渐转向“一头在外,一头向内”或“两头向内”的循环模式;与此同时,扩大内需更意味着加大产业链的国内大循环,即原材料、中间产品、加工组装和市场均在国内。
扩大内需应以扩大国内消费为主
那么,扩大内需可能吗?其着力点又在哪里?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完全有可能形成具有无限潜力的国内市场。尽管对不少企业来说,注重需求侧管理,坚持扩大内需,意味着需要把着力点从面向境外市场转向面向国内市场,这必将是一个痛苦的转型过程,但由于中国具备无限潜力的国内市场,这种转型并非不可能。
开发国内市场的重点在于启动消费。最近几年,中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有所提升,但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经合组织(OECD)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OECD国家居民实际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近年来平均为70%,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不包括中国)平均为63%左右,中国的两个东亚邻国日本和韩国,分别为68%和57%,而中国2019年只有47%左右。由此可见,启动消费对于开发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将大有可为。
启动消费(或让消费占GDP比例上升)符合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国际经验。按照国际经验,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消费占GDP的比例就会上升,而投资占GDP的比例就会下降,这就是所谓的消费和投资的库兹尼茨曲线。事实上,当经济增长放缓时,唯有消费占GDP比例明显上升,才能阻止经济继续下滑。按照有关研究,当消费占GDP的比例达到62%—64%时,增长率继续下滑的可能性最小。然而,中国的消费启动仍然存在着诸多障碍。首先,中国的收入分配仍然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不平等。第二,中国在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仍然不够健全,这使得大多数居民(特别是中下层居民)家庭偏爱稳定的消费流(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行为假设),一些家庭出于强烈的预防性动机而更积极地选择储蓄。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启动消费
经济社会的产量既离不开供给,也离不开需求。从宏观上讲,经济社会的供给侧由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组成,而经济社会的需求侧则由投资、消费和出口构成,即通常所说的三驾马车。与此同时,无论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都可区分为由产品的种类及质量所构成的结构。然而,经济社会的供给侧实际上所提供的是生产能力,包括其结构意义上的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种类和质量的能力。在给定的供给(或生产能力)下,实际的产量仍然由需求决定。由需求所决定的产量若与供给过分接近时,通货膨胀就可能产生。因此,供给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可能,而经济增长的实现则必须通过需求。上述关于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经济学关系必然意味着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离不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指以技术进步的方式,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供给(生产)质量,使得经济社会的供给结构体系更为高效,更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就企业而言,注重需求侧管理,落实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就必须进行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持续不断地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或源源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否则,即使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问题得以解决,若中国的供给侧结构体系还是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届时,启动消费和扩大内需也将无从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
(责任编辑 李建宏 实习生 李可)
2021年第2期《社会主义论坛》“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