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 >> 正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5日 17:22:09  来源: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作者:云理轩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十四五”期间要使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具体表现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21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特别指出:“中国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必须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我们看来,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在人,关键在于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关键在于人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养成,关键要牢固树立人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因为只有使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真正得到提升并形成一种思想自觉,在此基础上使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才会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才会有真正的美丽中国,才能真正建成百姓富、生态美的现代化中国。

  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使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成为人们的思想自觉。

  生态文明说到底就是人自身的文明问题,如果社会实践的主体不文明,当然就不会有生态文明;而如果人人都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建设自然就能搞上去。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基础和精神支撑,只有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大力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因此,要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和企业培训体系,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敬畏自然、热爱生态、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将美丽中国的理念渗透到千家万户,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特别是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要注重充分挖掘和有效保护各民族长期与自然相依相存中形成的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加快建设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使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发扬光大;探索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以及博物馆为平台,建立各级各类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和科普基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22日至25日在福建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有序推进生态移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不仅要关注小范围的环境问题,还要关注大范围的全球环境问题;不仅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小我”的环保意识而且要关注“大我”的环保理念,不仅要关注眼前的环境问题,而且要关注长远的环境问题,关注全球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未来发展。生态文明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是全人类的事情,生态文明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关系到每个人的大事,在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方面必须要从小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生态文明保护方面要形成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的生态环保理念和意识。这种生态环保的理念一旦深入人心,一旦深入骨髓,那就会形成一股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会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最后促使整个人类在生态环保方面拧成一股绳,共同保护我们人类的美好家园,也有利于人类凝聚各方合力共商共建共享清洁美丽地球。

  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要倡导和培育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使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外化于行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

  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否真正取得进步最终还是要看行动,只有人人将内化于心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规则和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时,生态文明建设才算是真正落实落地,否则还将是纸上谈兵,好听但不中用。因此,要加快推动全民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消费模式(衣食住行游等)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积极引导居民购买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等。同时,通过健全举报、听证和公众监督等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文化保护社会行动体系,有序增强公众参与程度;积极引导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当然,要使人人都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并把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至关重要,生态文明建设要取得进步需要制度保障。因为“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3月15日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的讲话中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的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可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制度起着根本的支撑作用,制度是使思想、理念等转化为文明行为的载体,失去制度的依托,生态文明建设将变得苍白无力,同时,制度蕴含的价值导向,又进一步引导文明的和谐发展。因此,任何一个社会若想使其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发展,都应该致力于制度建设,只有在制度的保障下,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健康有序和谐地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坚决整治生态领域突出的问题,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主,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中国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类。在生态文明制度保驾护航下,人人都讲生态文明,人人都践行生态文明,这样才能实现“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建设总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地球生态环境保护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探索和具体实践,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必由之路。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场硬仗,这既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也是对全国人民的生态文明理念和行动践行的一场考验。我们深信,只要我们深刻学习领会并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够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取得更大的成绩。

  (执笔: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郭佩惠)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