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 兰 中共云南省昆明市委党校科研处讲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作出部署,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1984年,云南省昆明市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24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昆明有大观楼“古今第一长联”、圆通古寺、金刚宝塔座等古代历史文化,有云南陆军讲武堂、滇越铁路、西南联大、闻一多故居、林徽因故居等近现代历史文化,有郑和、蔡锷、聂耳等历史名人文化;也有武成路、护国路、正义路、五一路、北门街等承载着昆明特定时期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街区。
目前,正是昆明加快建设成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这就要求昆明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路线图”,增强文化自信,加快文化建设,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助力昆明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昆明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昆明具有悠久历史,1950年昆明市人民政府成立,并组建了文化管理部门。1996年云南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昆明市借助自身文化优势,加快推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制定了《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4—2020)》《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昆明市文物保护条例》《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关于促进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优化昆明文化发展的政策保障和软环境。昆明市率先在全国实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项资金标准由最初的人均6元提升至2019年的人均17元。截至2019年底,昆明市市县两级共有公共图书馆15个、注册备案博物馆3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家、非遗四级名录项目684项。
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昆明世居汉、彝、回、白、傣等多个民族,具有3个民族自治县、4个民族乡、333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民族文化丰富。昆明拥有国家批准的各级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1156项,其中阿诗玛(民间文学)、彝族大三弦舞(传统舞蹈)、彝族撒尼刺绣(传统美术)、彝族摔跤(传统体育)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昆明各民族之间既相互影响,又保持着各自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形成了丰富的民居建筑、饮食服饰、节日庆祝等民族文化,形成了花灯、滇剧、昆曲等戏曲文化,形成了沙朗、团结乡等民族建筑文化,也出现了享誉世界文坛的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
文化产业生机勃勃。“十三五”时期,昆明的文化产业取得了较好发展。昆明市高质量编制《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纳入“188”产业规划和24个市级重点规划体系。昆明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蓬勃发展。2016年11月,昆明金鼎M60文化创意园、昆明C86·山茶坊、昆明金鼎1919文化创意园、昆明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花花世界等10个昆明园区被评为第二批云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同时,昆明拥有云南银河之星文化创意产业园、紫云青鸟·云南文化创意博览园、昆明老街、官渡古镇、新闻路图书批发市场等10家首批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018年,昆明获得“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称号。截至2019年底,各类园区实现营业收入91.39亿元,入园企业数量近3000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89家。昆明先后获得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全国十大最具文化影响力城市、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荣誉称号。
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昆明市建立文化对外交流良性互动机制,积极加强文化的对外交流合作。以举办文化博览会、参加交流活动等形式展示了昆明的文化发展情况。举办昆明泛亚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展示昆明各民族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工艺品。组织参加了中法文化交流之春、中美文化交流等一系列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文化交流,有力地提高了昆明的国际知名度。民族歌舞《云南映象》《孔雀》等作品走出国门,在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多次演出。富民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从2002年成立以来,先后前往美国纽约、英国伦敦与纽约爱乐乐团、伦敦爱乐管弦乐团世界顶级乐团合作。截至目前,富民小水井农民合唱团是中国唯一一个与世界顶级乐团合作的业余农民合唱团。
坚定文化自信,加快昆明文化建设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十三五”时期,昆明借助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对文化进行挖掘和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十四五”时期,更需要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国家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价值追求,凝聚社会共识,汇聚强大精神力量。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动摇。强化广大党员的理论武装,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运用。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和宣传,加强社会个体对优秀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昆明市文化建设,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凝心聚力“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导航灯”,是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最大公约数”。要以“融入”方式促落地生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宣传教育中,深入开展宣传教育,通过公益广告、文化产品等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形象化表达。善用榜样带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大力学习深入宣传,号召全市人民向英雄人物学习、向道德模范学习、向时代楷模学习,并积极在昆明市内开展身边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的评选、宣传,营造人人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首先,要强化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强对昆明老街等历史街区、陆军讲武堂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传承民俗节庆。譬如昆明现今主要的五个庙会:正月初九金殿庙会、二月十九官渡古镇庙会、三月三西山庙会、六月十九观音山庙会、八月初一盘龙寺庙会;彝族、白族的“火把节”等都是带有昆明地方特色的民俗表现,应适当加强保护和传承。加强对民间工艺,譬如彝族撒尼人刺绣、天然斑铜矿石制工艺品等技术的传承。通过对昆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升昆明的城市文化品质,丰富昆明文化内涵。其次,要深入挖掘昆明的优秀文化因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不断继承和创新优秀中华文化。昆明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既有“春城无处不飞花”的“花都”文化,也有饮食风味各异、小吃品种繁多的美食文化、滇菜文化。应充分挖掘昆明丰富多元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并结合现代文化,打造更多具有时代特征、昆明特点、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再次,建立和拓宽文化推广平台。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推广活动,并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宣传。
积极“走出去”推动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统筹资源拓宽渠道,为“走出去”搭建平台。积极开展文化学术交流活动,积极为“走出去”搭建平台和窗口,助力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通过开展多渠道多方式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走出去”,把昆明的故事和文化传到更多的地方,推进昆明文化建设。鼓励支持昆明市内教育单位进行华文教育活动,增强昆明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强化文化对外传播能力,为“走出去”提供保障。加强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报纸、广播、电视、杂志、新闻出版、演艺、文化交流合作等平台和窗口拓展“走出去”可能性,提升昆明市文化“走出去”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对广播电视、新闻出版、表演等文化出口产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发展。[L][T]
(责任编辑 龙敏飞)
2020年第12期《社会主义论坛》“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