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海云 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阶段。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民生福祉立于初心使命的践行中,彰显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建设,基于新时代民生建设的新问题、新特征和新目标,不断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就“民生福祉”作出过多次重要论述,用辩证思维将民生、民心和社会三者置于一个系统中来统筹考量、整体安排,强调“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同时,也提出“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各族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生是人民福祉之基,是社会稳定之本。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人心稳、社会稳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十四五”时期,民生福祉将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这为推进民生建设明确了更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也是重要的实践指导。
从中央的文件到具体的实践,可以看到,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于人民群众最关切的社会现实问题,对社会建设、民生改善作出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深刻地反映出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使命和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能确保我们将民生建设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紧密联系,在发展中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美好生活再上新台阶
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与此同时,我们也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影响和制约着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从原有的“五有”,新增了“幼有所育”“弱有所扶”,发展为“七有”。从“五有”到“七有”,使民生建设的目标和范围进一步拓展,更加丰富了民生建设的内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将“共同富裕”纳入十五年远景目标,围绕推进民生福祉,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增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的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以及乡村振兴等多个方面制定相应的五年规划,使民生建设的目标愿景升级到新层次、规划举措升级到新水平,积极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此我们也看到,民生福祉较之以往,更多地反映在了质量的升华上;同时,我们党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发展中完善民生建设的目标和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在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时所提出的民生目标。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民生建设也是补齐地区、产业、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短板的重要推动力。从“全面小康”到“美好生活”的质量提升,真切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值得人民真心拥护的执政党。
共同富裕迈向新征途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多次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强调:“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有机连接,也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性质的试金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和观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开创共同富裕新进程的主线。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近百年历史,可以说也是谋划民生福祉不断升级、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奋斗史,其中无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实现从积贫积弱向愈益富强的持续思考与探索。回顾我们党的历次五年规划,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发展不断攻坚克难、迎难而上,民生福祉也在稳步提升。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民生问题就一直被高度重视。“一五”计划强调要“在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逐步地改善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要“照顾到积累资金和改善人民生活两个方面”;到了世纪之交的“九五”计划指出“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再到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之初,“十五”计划提出“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从“十一五”开始,“计划”变“规划”,民生被纳入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规划中;“十二五”规划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将圆满收官的“十三五”规划,着重强调要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的目标,让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十四五”规划一以贯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其贯穿性线索,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谋求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在民生建设中高标准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且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一个都不能少”的全过程,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肯定与拥护,充分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十四五”规划中的各项要求和要点,着眼新形势,瞄准新目标,把握新要求,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伟大征程之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一定能够奋力谱写好民生建设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 沈 艳)
2020年第12期《社会主义论坛》“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