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20年 >> 第11期 >> 正文
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0日 14:50:42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作者:张春晓 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宣传部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举措。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执行者和“主力军”,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和立德树人成效。我们要发挥高校教师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增强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育人意识

  全面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高校进一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进一步强化广大教师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

  增强高校教师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高校教师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认识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校教师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夯实强化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思想政治基础。

  增强高校教师育人主体意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对学生思想言行影响最大的群体,不仅承担着传播知识、思想、真理的历史使命,还肩负着塑造大学生灵魂、品性、人格的时代重任。高校教师应自觉增强育人主体意识,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切实担负好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思想引领与价值引导,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让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同频共振、同步发展。

  增强高校教师全员育人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具备思想育人意识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高校教师要将课程教学和思政育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专业课程有思政、专业教师重育人,形成全员育人、协同育人合力,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强化教师责任担当意识、使命意识、荣誉意识,通过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取向和人生职业理想。

  练就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育人本领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必须加快提升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育人本领。

  提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养。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在课程教学中持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真正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担当起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提升高校教师课程内容拓展能力。专业课程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专业课程思政内容的拓展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内容保障。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提升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能力,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和优势,深入梳理教学内容,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提升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课程思政是隐性教育,需要教师在授课中全方位、多角度、自然而然地进行理论传播、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提升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提高课堂掌控驾驭水平,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业评价方式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增加学生的接受度和理解度,真正让学生理解、认同并产生共鸣,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建立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机制

  《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以点带面,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要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

  建立教师合作教研机制。高校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本领的强化提升绝非一日之功,专业教师要在自我提升的同时,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合作,建立合作教研制度。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可通过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合著论文和申报课题等多种方式,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针对不同课程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和话语体系,共同修订完善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细化为具体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分学科、分专业、分课程的教学指南、课程标准、教学方案和教学课件。

  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课程思政是全新的育人理念和教育实践,应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等思政工作网络平台,开展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交流。各地各高校可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分区域、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资源在各区域、层次、类型的高校间共享共用。

  建立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考核评价导向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指挥棒,高校应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探索建立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以教师自评、同行互评、学生评价有机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对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教师的课程思政实效展开评价,同时通过实践不断创新完善考核评价内容和考核方式,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情况与工资绩效、年终考核、评优评奖挂钩,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激发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构建高校教师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育人大格局

  《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即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建立健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支持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部门、各院系、各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为课程思政有效开展提供条件支持和组织保障。高校应组建领导小组,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召开工作协调推进会,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动、院系具体落实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专题培训。高校应围绕“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制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和内容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进行全校性、学科性、专业性的多层次多维度培训。

  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研究。高校应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鼓励专业教师以课题立项形式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研究,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实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责任编辑 易 晖)

2020年第11期《社会主义论坛》“专题调研

责任编辑:王大林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