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20年 >> 第11期 >> 正文
深度贫困地区巩固脱贫成果的对策措施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0日 14:51:11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作者:中共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委政策研究室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滇西边境片区的主战场,12县(市)中有11个贫困县,有5个深度贫困乡(镇),有省级认定的153个深度贫困村,有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918户117684人,分别占全州贫困人口总数的27.27%和27.96%。由于深度贫困地区大都地处偏僻、高寒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横向比依然存在基础设施差、人居环境差、公共服务弱、贫困程度深和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需要持续关注和重点帮扶。中共大理州委政策研究室、州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调研组深入云龙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剑川县深度贫困乡(镇)、村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

  通过实地调研,全州深度贫困地区“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基本解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普遍加强,创业就业的活力日益增强,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明显转变。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顺利实现。2020年4月云龙县以“零漏评、零错退、零举证,群众认可度高”顺利通过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全州5个深度贫困乡(镇)、153个深度贫困村已全部脱贫出列,深度贫困人口中已脱贫29063户114850人,分别占97.1%和97.6%,深度贫困地区区域性整体贫困、绝对贫困的问题得到解决。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提高。2019年大理州贫困地区已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9302元,比2015年的3859元增加5443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人均纯收入5000元(含)以上的比例由2015年的3.7%上升到2019年的95.6%,有产业支撑的比例由4.5%上升到95.6%,有稳定就业的比例由8.4%上升到79.6%。云龙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4180元增加到2019年的10921元,年均增长17.36%;南涧县乐秋乡201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112元,比上年增长10.75%,深度贫困地区基本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

  产业就业扶贫成效显著。剑川县甸南镇印盒村2014年以来,先后投入产业扶持发展资金271.64万元,为158户发放扶贫小额贴息贷款790万元,实现“每个农户都有1个以上产业项目扶持”;象图乡江头村依托志磊农产品有限公司紫丹参种植基地,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0人务工。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2014年以来,云龙县整合投入深度贫困地区各类扶贫资金20多亿元,解决和巩固4个深度贫困乡(镇)41276人和24个深度贫困村的农村安全饮水,新开挖、拓宽、硬化、复通县乡油路建设、生命安全防护等交通工程1274.8公里,实施4个深度贫困乡(镇)、24个深度贫困村水电路网、广播电视全部达标。南涧乐秋乡2017年至今共计实施村组扶贫公路提级改造项目205公里,投资933.17万元,完成农村扶贫公路砂石路建设52.34公里,投资785.1万元,硬化乡公路162.39公里,乡道绿化率达100%,村道绿化率达99%,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群众思想观念改变、精神面貌明显提振。通过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和“扶志”“扶智”等教育帮扶活动,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摘穷帽、斩穷根”的意识逐步增强,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等观念深入人心。陈规陋习逐渐破除,健康文明风尚正在形成,各族群众心向党、听党话、跟党走的精气神更足更强。

  防止深度贫困地区返贫致贫机制有效建立和全面落实。坚持“四不摘”要求,始终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探索防止返贫致贫、巩固脱贫成果新举措。2019年至今,大理州制定发布系列防返贫致贫的政策文件,建立加强动态监测、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巩固脱贫成果的政策体系。云龙县检槽乡共排查标注52户168人贫困边缘户和24户93人脱贫监测户,逐户逐人落实产业、就业、社会救助等帮扶措施,目前43户135人贫困边缘人口、23户93人脱贫监测户返贫致贫风险得到消除,脱贫攻坚质量和成果得到有效提升。

  深度贫困地区巩固脱贫成果的对策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保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工作机制长效稳定。坚持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稳定投入,强化资金保障能力,持续保持金融资金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投放,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多样化投入参与脱贫巩固。坚持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落实好单位“挂包帮”责任,精准选派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协同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促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成果巩固提升行稳致远。

  聚焦巩固“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成果,进一步健全脱贫成果巩固各项保障措施。聚焦增加收入这个关键,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多措并举,着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体系,优选培植传统优势产业,巩固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做到户户有产业、家家有就业、人人有收入。持续开展好易地搬迁扶贫点群众后续产业发展、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扶持等巩固提升措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实施生态搬迁和有助于稳定脱贫、逐步致富等搬迁方式,继续稳步推进生存发展条件较差但已实现脱贫的深度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应搬尽搬,提升深度贫困地区持续发展能力。精准实施好社会保障巩固提升工程,认真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和“两项补贴”政策,严格落实“两线合一”政策,加强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强化困难群体关爱服务,织牢民生保障“兜底网”。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精准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救助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救尽救。建立防止返贫致贫联席会议制度、疫情期间特殊困难群体帮扶调度机制和返贫致贫预警监测机制,综合运用临时救助政策、社会帮扶资源及时开展“点对点”精准帮扶。

  实施脱贫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补齐深度贫困地区产业、人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短板弱项。推进机制衔接,借鉴脱贫攻坚形成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等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动态管理、动态帮扶和返贫预警监测等长效工作机制,着力抓好基本产业、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基本技能培训和基层组织建设。统筹推进规划和项目衔接,将脱贫攻坚巩固纳入“十四五”规划内容,并将脱贫攻坚项目库中的产业、基础设施等成效巩固项目同步纳入乡村振兴规划,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试点规划与脱贫攻坚后三年项目库建设有效衔接。推进政策衔接,统筹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分类确定深度贫困地区需要取消的、接续的和完善的政策,研究现行倾斜性、阶段性支持政策的延续时限与脱钩办法,转变政策供给方式,促进相关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和长效性转变,让深度贫困地区更多更好享受乡村振兴的政策红利。做好发展衔接,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等重点内容,立足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优势,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着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同脱贫巩固发展产业相衔接,乡村文化振兴同发展文旅扶贫产业相衔接,乡村生态振兴同建设美丽乡村相衔接,乡村人才振兴同建设“永不走的工作队”相衔接,乡村组织振兴同“党建扶贫双推进”相衔接,全面补齐深度贫困地区产业、人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短板。

  着力提高本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提质增效巩固产业扶贫成果。围绕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打造,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要求,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产品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依托龙头企业、本土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等营销主体,做好产业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统一商品标识,做强做大特色产业,通过订单式营销、电商平台、网络直播营销等方式,将大山里生态环保的土特产品卖到全国各地。推进农业产业指导员制度,持续加强对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提升农副产品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和商品含金量。加大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力度,扶持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适度规模、经营多样、社会化服务支撑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生产合作、股份合作、订单帮扶、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外地企业、文化名人或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发展特色客栈、农家乐和民俗体验店,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和旅游消费,增加当地群众收入。

  持续开展好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着力巩固就业扶贫成果。围绕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人口就业创业需要,充分整合人社、农业、林业、扶贫、共青团、工会、妇联、残联等部门培训资源,促进各部门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培训台账,努力提升培训的精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精准搭建好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库和就业服务信息平台,以沪滇对口帮扶项目为契机,不断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建好易地劳务工作站,强化供需精准对接,实施好与省外企业点对点集中输出,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长三角”“珠三角”转移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发挥“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政策,优先覆盖深度贫困地区,鼓励扶持脱贫家庭、当地大学生或返乡农民工在当地创业,吸引贫困地区人员就业。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岗位补贴、场租补贴、贷款支持等方式,扶持企业在深度贫困乡村因地制宜发展一批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业。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大力开发乡村道路维护员、乡村保洁员、河道管理员、森林管护员和生态保护员等乡村公共服务岗位,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稳定收入。

  实施“扶贫·扶志·感恩”教育,提升脱贫群众文化水平、文明素质、法治观念和内生动力。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常态化实施好科技、文化、法律等下乡活动,持续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和新时代“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切实提高群众文化水平、文明素质和法治观念。持续开展好“自强、诚信、感恩”教育,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大政策宣传,改进帮扶方式,建立健全正向激励机制,提倡多劳多得,引导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不断提升群众“我要脱贫”“我要致富”的内生动力。加强典型示范引领,总结推广脱贫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营造勤劳致富、光荣脱贫氛围。持续倡导实施好农村改陋习、易风俗和节俭操办婚丧嫁娶等客事活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推广扶贫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经验做法。

  加强党建引领,拓展深化党建扶贫双推进机制,筑牢脱贫巩固的前沿阵地。继续推行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双推进”的经验做法,不断拓展“顶在前面、干在难处”专项行动内涵与外延,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前沿,落实好“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干在产业链+N”“党支部+N+贫困户”扶贫成效。

(执 笔 李宏才 余务洪 熊国忠 陈雪松)  

(责任编辑 沈 艳)

2020年第11期《社会主义论坛》“专题调研

责任编辑:王大林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