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焦 林 云南省昆明市政协副主席
中共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委书记
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经过协力攻坚,截至2019年底,全县25954户9131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11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16.35%降为0,被评为云南省“扶贫先进集体”。但我们深知,“脱贫摘帽不是目的,全面小康才是目标”,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一鼓作气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持续补齐小康短板。坚持问题导向,压实工作责任,全面发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总攻行动,认认真真找问题、扎扎实实补短板,深入开展挂牌督战,严格对照村、户退出标准和“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采取战区指挥长挂乡全面督战、行业部门专项督战、“挂包帮”牵头单位挂乡定点督战、乡(镇、街道)交叉督战4种方式全方位推进,开展了10次脱贫攻坚“挂牌督战”现场推进会,实现17个乡(镇、街道)挂牌督战全覆盖,针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重点指标,找准找实问题,抓实问题整改,达到了发现问题、整改问题、补齐短板、提升巩固的目的;细化脱贫攻坚普查方案,开展普查综合试点,严格清查摸底工作,认真修改错误数据信息,规范档案台账资料,做好普查宣传动员,确保优质高效完成脱贫攻坚普查。
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脱贫成效。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着眼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按照“两进两出两对接一提升”工作要求,投入财政资金10.48亿元、产业扶贫小额信贷1.01亿元,持续落实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就业扶贫等政策,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夏季攻势、冬季攻势,全面推进脱贫成果巩固提升;保持监测的长期性,严格落实致贫返贫动态预警“双线十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事故灾情或家庭变故等原因造成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实施动态监测,细化帮扶举措,及时消除农村群众致贫返贫隐患;保持帮扶的精准性,积极争取对口协作扶贫和省、市级挂钩帮扶,严格落实“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要求,采取社会兜底、转移就业、产业发展等措施精准帮扶647户2022人脱贫监测人口和516户1742人边缘人口,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力以赴防止出现新的贫困。
坚持“产业优先发展”,持续稳定群众增收。扭住产业扶贫这条根本出路,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坚持“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巩固提升传统产业,扶持培育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建成一批产业培训基地、示范基地,86%以上的贫困户实现主要靠产业、就业增收;扩大农特产品销售,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探索“地摊经济”,发展“云上”经济,持续发展“订单式”农业,突出“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农工对接”“农社对接”模式,采取“电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直采直销模式,开展消费扶贫,实现农产品走出去、群众富起来;完善带贫致富、利益联结、收益分配等机制,依托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多种经营主体,发展扶贫车间76个,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就业务工、股份合作等模式,带动群众稳定增收,确保贫困户、边缘户每户至少有1项稳定产业带动,或与1个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生产经营合作关系,让农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统筹城乡发展,补齐基建短板,建设安全通畅路网,全力打造“2小时美丽公路环线”,坚持“四好”农村公路标准,2020年以来共实施自然村公路硬化工程75.9公里,完成道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556公里,全县行政村硬化率达100%,自然村公路通达率达100%,畅通“内外联通”公路网络;全方位、全覆盖开展农村危房改造查缺补漏和问题整改工作,实施抗震安居工程639户,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建设安全便捷水网,进一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完成农村“水窖替代”和巩固提升工程项目184件,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日常运行维护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强化安全可靠电网、广播电视网络、宽带信息网络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
织密“民生保障网络”,持续兜牢脱贫基线。坚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政策落实,强化资金保障,统筹规范实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双线十人制”“动态归零督查制”,积极推动“一村一幼”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切实办好民族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等,持续建立教育扶贫基金,开展贫困学生资助救助,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强化医疗扶贫,全面落实健康扶贫“三个一批”工程,健全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建立大病、慢性病救助基金,实行医疗保障“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贫困人口就医实际报销比例达91.39%,“四重保障”全面落实;织密保障网络,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精准推进社会保险参保扩面,落实“双线合一”低保政策,实施低保动态管理,整合临时救助资金,强化特困人员供养;充分发挥“贷免扶补”等就业政策带动作用,开展“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输服务,有序组织贫困群众外出务工,通过多渠道、宽网络、大力度惠民举措,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夯实“基层战斗堡垒”,持续增强攻坚能力。严格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以党建促扶贫,以扶贫强党建,实现党建扶贫“双推进”。严格落实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突出思想政治建设,狠抓支部规范化建设,推动主题党日、“三讲三评”、组织生活等制度与脱贫攻坚有效融合,持续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党组织,建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严格好干部标准,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先锋队作用,及时调整替换、提拔使用干部,实施“领头雁”培养工程,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积极培育党员创业示范基地、创业示范户、致富带头人,打造脱贫攻坚尖兵;探索创建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等模式,发展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完善“五治”融合基层综合治理体系,深化基层网格化管理,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和谐稳定。
突出“群众主体地位”,持续激发内生动力。注重人民群众主体力量作用发挥,坚持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大力推进新时代文化实践中心(所、站)、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公共文化供给,群众文化素养、文明素质不断提升;坚持示范引领、典型激励,深入挖掘、广泛宣传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先进集体、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全方位宣传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坚持干部带动、群众自觉,持续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以及“六个百家”“三讲三评”等活动,健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引导机制,深入开展思想发动、政策宣传、机制引导,增强干部责任意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和发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走“自主脱贫、共奔小康”之路。
(责任编辑 李建宏)
2020年第11期《社会主义论坛》“发起脱贫攻坚总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