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亚凡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道路上,艾思奇是一位开拓者和先行者。在他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实现了从上层知识分子到广大民众的普及,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艾思奇是一位始终以研究和传播“人民的哲学”为己任的“人民的哲学家”。他的一生都以“做好党的‘笔杆子’”为准则,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这一伟大使命,为谋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属于大众,属于人民群众的哲学,而不是少数人的哲学。马克思认为哲学应该反映人民内心最迫切的呼声,哲学应该是使无产阶级实现自身和全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是唤醒人民大众主体自我意识的“雄鸡”。马克思提出,他的哲学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他的哲学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而他的哲学的“归宿点”则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点”显示了马克思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的人文情怀。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关心的是“一切人的真理”,而不是“个别人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指导的运动也不是“少数人的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而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种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和致力人类解放的哲学旨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照光,是构成马克思哲学的最为根本的哲学理念。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具有了大众化的内在动力和必然会被大众所接受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天然地就属于人民,是为人民服务的哲学。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转化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那么理论怎样才能掌握群众呢?马克思指出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所谓彻底性就是要抓住人本身,即抓住与人息息相关的、命运与共的问题。而要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需要在理论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推动理论走向人民、贴近人民、服务人民,即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由此,哲学家的任务就显得任重而道远了。
哲学家是哲学思想的人格化,不同的哲学塑造了哲学家不同的性格特质和人生追求。艾思奇是一名典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即推动人民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民的哲学家”。
其一,艾思奇的一生是将人民命运放在心中的一生。尽管偏居西南边疆,但艾思奇仍胸怀天下,立志奉献祖国与民族。从在昆明反对反动军阀,到去日本留学,留下的是他为了求得真理孜孜不倦的身影;从在上海投身革命运动,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参加革命,留下的是他为了传播真理锲而不舍的身影;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马列学院到中共中央党校,留下的是他为了发展真理持之以恒的身影。艾思奇认为在当时的中国,能有机会受教育的人不多,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因此,哲学家写文章、做工作,一定要把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没有接受教育的劳动人民当作对象。1934年,艾思奇写出《哲学讲话》(后改名为《大众哲学》),成为实现哲学大众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开端。此书用鲜活贴切的生活实例、通俗生动的语言和别开生面的形式,一改以往哲学艰深玄奥的传统形象,拉近了哲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哲学开始走进人民大众。这也是艾思奇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此书适应了革命斗争需要,起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启蒙作用,启发并引导人们追求真理、探寻改造中国与世界之路。正是在《大众哲学》的影响下,许多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投身探索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浪潮中。艾思奇以其独立思考、刻苦研究、严谨治学的作风和行动赢得了“人民的哲学家”的称谓,毛泽东同志曾评价艾思奇是好哲学家,好就好在老实忠厚,诚心诚意做学问。
其二,艾思奇的一生是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性的一生。艾思奇以时代问题为导向,以推进“哲学大众化”为主线,针对我国革命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从不同方面、不同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作出了突出贡献。毛泽东同志曾评价艾思奇是党的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充分体现了艾思奇哲学人生中的斗争性色彩。为了坚持真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艾思奇的一生经历了多次论战,既有与阶级敌人的理论斗争,也有与革命同志内部的思想争论。20世纪30年代,在与张东荪、叶青、胡适等进行的围绕着哲学消灭与否、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等问题的论战中,艾思奇指出,他们的哲学是一种“披着辩证法外装的另一种唯心论”。全面抗战爆发后针对陈立夫的“唯生论”和蒋介石的“力行哲学”,艾思奇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哲学观点代表的是当权者和有钱人利益的学说,是与唯物主义背道而驰的,是对孙中山哲学的歪曲和背叛。在延安“整风运动”中,艾思奇坚持党性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武器,大力批判主观主义,先后撰写了《反对主观主义》《谈主观主义及其来源》《不要误解“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及其他》等文章,全力捍卫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思想路线等。回顾艾思奇的每一次斗争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艾思奇始终以问题为导向,不仅敢于斗争,更善于斗争。凡是敢于斗争的人都是有底气的人,这样的底气是来源于理论的真理性和人民性特质。凡是善于斗争的人都是有实力的人,这样的实力来自于数十年如一日对真理的热爱与对信仰的坚贞。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艾思奇将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更大范围的普及和推广。毛泽东同志强调哲学需要群众化,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延安时期的新哲学运动,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都吸引了众多党政领导干部、学者和普通群众积极参与,既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全体社会成员的理论思维能力,这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人民群众清楚明白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生命力。而这离不开对理论成果的通俗化宣传和清晰明了的阐释。这就要求理论宣传者,首先要有理有据,有理讲理;其次要理直气壮,真情实感;最后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运用群众语言。同时,还要有行之有效的宣传载体和宣传手段。做到清楚明白地解答群众来自实践、来自生活的困惑与疑惑,使人民群众认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成果是保障人民权利、实现人民利益、促进人民发展的思想武器和理论资源。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人民才会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本性上是指向大众的哲学,是指向全人类解放的哲学。只有大众化才会让人民真正了解其为大众服务的本性,才会真正相信、理解、掌握并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无产阶级视为物质武器,无产阶级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精神武器。只有一切发展依靠人民,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与人民群众共命运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要求真正实现并为群众所感知、认可的时候,人民才会相信它是自己武器,也就愿意运用这一武器。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才会在人民的手中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事业,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这对我们今天驰而不息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宗旨的信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信服,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伟大实践的信心,坚定对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的信念。总而言之,就是要坚定我们的理论自信。
(责任编辑 李建宏)
2020年第11期《社会主义论坛》“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