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20年 >> 第11期 >> 正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与大众化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0日 14:51:15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作者:郝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院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是新时代的需要、人民群众的需要。当前,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从根本上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其最新成果在内容和形式上真正贴近人民群众,成为人民群众所自觉接受的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看,理论的人民性与大众化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人民性是大众化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大众化是人民性的必然要求和体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这一重要论断精辟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同时也指出在新时代应该继续坚持人民理论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即要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他在艾思奇纪念馆参观时,号召向哲学家艾思奇学习,像他那样讲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本土化”的重要维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创新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坚持人民性品格、推进理论大众化方面作出了表率,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坚持人民立场,全面理解和着力推进大众化。坚持和推进大众化必须把坚持人民立场放在首位。要完整理解人民性和大众化的关系,人民性内在地包含了大众化。大众化是人民性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具体体现。我们既要把握人民性和大众化的统一,也要把握大众化与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既要把握大众化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要把握大众化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们要在探索大众化的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大众化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内容上,理论要接地气、贴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注和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在形式上,理论表达要做到通俗化,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二者不可割裂。如果把大众化仅仅局限于内容而忽视形式,或者仅仅局限于形式而忽略内容,都不可能真正实现大众化。同样,如果仅仅局限于理论的维度来理解大众化,而忽略了大众化的实践维度、现实维度(如理论传播的实践、理论指导的实践等)方面,也不可能全面深入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坚持以理服人,把时代性、科学性与人民性结合起来。大众化的前提,就是理论内容必须回应时代的问题、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要自觉反映人民群众的实践,吸收人民群众的智慧,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理论工作者要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倾听群众呼声,思群众所思,想群众所想,充分反映民情。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体现在它是否关注和如何关注包括民生在内的社会生活。理论文章必须做到“论理”,即讲出科学道理和理论逻辑。马克思曾经强调,理论只要彻底,就能打动群众、说服群众;而理论的彻底性要抓住人这个根本;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要出丑。这里所说的“人”和“利益”,是指具体的现实的人及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大众性是一致的。不能把理论变成脱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脱离群众火热生活的空洞说教。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解决现实问题需要的程度;同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这一理论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运用。

  自觉树立良好的学风,力求在表达形式上做到通俗化。理论应该从理论家的书斋里解放出来。理论工作者要心甘情愿地花大力气为广大群众写通俗文章或普及读物。人民群众希望理论工作者多说老百姓想说的话,多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固然有其“学术”的层面和“学术”研究的话语体系,但这不能成为排斥大众化的理由。马克思主义本质上不是囿于书斋里的思辨之学,而是面向生活、面向大众的科学理论。故作高深、故弄玄虚、晦涩难懂、食洋不化等学风或现象,是与大众化的要求相违背的。理论研究和宣传不能“高高在上”,否则会使人望而生畏、避而远之。不能简单地把大众化的语言或表达方式仅仅当作技巧问题,而应该把它当作学风来对待。在现实中,有的人对大众化特别是通俗化的工作不屑一顾,这是不正确的。大众化包含着通俗化,然而通俗化不等于肤浅化、庸俗化,大众化需要深入地研究才能达到。把马克思主义的深刻道理通过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出深入浅出的好文章,绝非易事。正如艾思奇在总结写作《大众哲学》时所感叹的那样:“写通俗文章比专门学术文章更难。”

  讲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故事,使之在群众中广泛传播、深入扎根。要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大众化的历史经验。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充满了具有民族特色、大众风格的语言和思维方式。邓小平同志的“发展就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点,就是用百姓的朴素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也处处体现了朴实无华的语言特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满了深厚的为民情怀,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体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展现出贴近民众、通俗易懂的话语风格。今天,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学懂弄通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实际,向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宣传和深入讲解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帮助人们确立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理论研究和宣传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我们既要根据上级统一部署来进行理论研究和宣传,又要结合本地、本行业和本单位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来进行研究和宣传,并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要努力使理论性的语言向生活化语言转化,使理论宣传与群众的文化生活相融合。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讲好大众化的故事,而且要结合实践讲好大众化的故事。当前,特别要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所结出的硕果,结合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进程,讲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的故事。

  [本文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龙敏飞)

2020年第11期《社会主义论坛》“特别策划”

责任编辑:王大林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