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汇文稿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滇云理论汇 >> 理论汇文稿 >> 正文
【原创】杨正权: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大逻辑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09日 18:06:00  来源: 云南理论网

  作者:杨正权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价值追求,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活的灵魂,把全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以高度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理论品格,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中展现出巨大的真理力量,彰显出强大的鲜活生命力。这一光辉的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逻辑

  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法宝,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锻造坚强领导核心的思想保障。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过程也是我们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历史过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坚持以中国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头脑、统一思想意志、凝聚人民力量、规范群众行动,这一科学理论成为党领导人民开创各个历史时期伟大事业“主心骨”和“定盘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历经艰难困苦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我们党的伟大历史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植根于中国的土壤,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从弱小的革命党成为强大的执政党,从初期一个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政治组织发展成为一个有着钢铁信念、钢铁意志、钢铁纪律的坚不可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首位,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科学理论作为改造世界思想武器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类进步事业的价值目标,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优势和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胜利的历史进程,也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一种科学思想的传播离不开一定的媒介和手段,我们党历来重视借助各种媒介、采取各种手段有效宣传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自问世以来,出版了1000多个版本,被译成200多种文字,成为迄今为止发行量最大并深刻改变世界格局和人类命运的不朽著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同时在延安窑洞里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改造我们的学习》一系列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光辉著作,身体力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延安时期办报纸、办刊物、出书籍成为党的宣传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同时,还利用贴标语、图画和演讲等简单易懂的形式,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传播毛泽东思想,使毛泽东思想为人们所认知、认同和接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也非常注意出版书籍、办各种刊物、拍摄影视作品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党的各个时期的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苦探索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了新的境界,谱写了新的篇章。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来源于实践,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根本目的。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使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决定因素。理论只有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成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使实践获得成功。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更是实践的理论,通过掌握群众,指引着群众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表明要想革命、实践成功,理论作为“批判的武器”与实践作为“武器的批判”都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理论通过掌握群众,能够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恩格斯曾经说过:“如果工人没有理论感,那么科学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深入他们的血肉。”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人民群众的“理论感”和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掌握这一伟大的思想武器,并用它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去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表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掌握群众”与“群众掌握理论”双向互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产生出无穷的力量。

  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源自伟大的实践、伟大的人民。亿万人民是科学理论实践主体,科学的理论需要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强大真理力量,已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用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的方式普及科学理论,使科学理论为人民群众所掌握,转化为思想信仰和物质力量。就是要使这一思想入脑入心,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理论兴趣、理论热情,培养理论意识、理论思维,增进对这一思想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把这一思想内化为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外化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真正成为这一理论的主动学习者、积极传播者和自觉践行者。就是要突出这一科学理论的时代性、人民性、实践性、创造性,彰显科学理论的引领力、传播力、感召力、生命力,用这一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科学理论转化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社会实践和强大物质力量。就是要坚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就是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逻辑

  坚持不懈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实践,必须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创新理论宣传的方式方法,坚持在探寻新时代理论传播规律上下功夫,针对当前理论传播的新态势、新特点,积极寻求理论传播的新思路、新方法。必须增强理论宣传普及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用心、用情、用力地把透彻的思想讲透彻,把鲜活的理论讲鲜活,使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为党员干部群众的立场、观点、情感,让党的主张成为新时代最强音,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凝聚党心民心、激发澎湃伟力。一是突出重点抓理论普及。学习内容上要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科学阐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思想理论水平、辨别是非能力和推动实践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下功夫,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做到真信真学、学懂弄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做实做好。学习对象上要重点突出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和作为党和人民事业接班人的青年学生,领导干部要学在前、思在前、悟在前、干在前,青年学生要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好自己。二是联系实际抓理论抓普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用事实和数据说服大众,用发展规划和美好蓝图激励大众,化解群众疑虑和担忧,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的实际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是分类指导抓理论普及。按照分众化、对象代和嵌入式的要求,针对党员干部、青年学生、普通群众等不同目标群体进行分类指导,充分调动各个群体学习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四是创新手段抓理论普及。积极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线下宣讲和线上宣讲相结合、文字宣讲和音频视频宣讲相结合,打造融媒体理论宣传矩阵,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短信、微信、微博、公众号、抖音、快手等现代新媒体手段,不断提高理论宣传的科技含量,特别是信息技术含量,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动化、形象化,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增强人民群众的学习兴趣。五是创新形式抓理论普及。要改进理论宣传的语言表达方式,采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朴实、雅俗共赏的语言表达方式,用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人民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能明白的宣讲方式,增强科学理论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要创新理论宣传的载体,一手抓党的创新理论的融合,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中,融入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的全过程,植入到各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中,用舞台艺术、公益广告、文艺小品、书法绘画、动漫作品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彰显独特的理论魅力和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中春风化雨、入脑入心,拉近理论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增强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责任编辑 王大林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