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文稿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云理轩学习小组 >> 小组文稿 >> 正文
“西畴精神”是怎样形成的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7日 11:50:20  来源: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作者:云南省文山州社科联 侯行辉

  西畴人民面对恶劣的生存发展环境,在摆脱贫困的长期奋斗中,孕育了以“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内核的“西畴精神”。2020年7月30日,中共云南省委作出关于学习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的决定,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学习弘扬实践新时代“西畴精神”。深入研究了解“西畴精神”形成的背景及过程,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实践新时代“西畴精神”。

  “西畴精神”是加强党的领导“带”出来的。1955年,毛泽东主席对西畴县委关于东升《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整顿好了》一文批示指出,“所谓混乱,没有别的原因,就是这样一个原因。得不到党的领导,当然就要混乱。领导一加上去,混乱就会立刻停止。”在摆脱贫困的长期奋斗中,西畴县委始终坚持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组织优势和组织力量,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行动。如共产党员、村民小组长李华明,12年如一日带领岩头村群众修通最后一公里的进村路,被评为“云岭楷模”,并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退休教师刘超仁,58岁申请入党后,喊出了“小康是干出来的,不是等靠要来的;与其等着看,不如自己干”的口号,带领江龙村群众率先在西畴县自建小康村。2019年,刘超仁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陆会芳、谢成芬、侯寿高等一大批“西畴精神”的典型代表,都在不同的村寨、不同的岗位发挥着同样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践证明,“西畴精神”是加强党的领导的结果。

  “西畴精神”是恶劣的生存环境“逼”出来的。西畴县99.9%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石漠化面积占75.4%,曾被外国地质专家断言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然而,天无绝人之路,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西畴人民不低头、不埋怨、不放弃、不止步,用干的行动、干的壮举,求生存、求脱贫、求发展,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战胜的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刘家塘村的“胜天洞”就是例证,因村子坐落在大山包围的凹塘里,每逢雨季天,村子被水淹,颗粒无收。于是刘家塘村群众靠铁锤、钢钎,用50年的时间,从石头山“肚子里”开凿了一条300米的生命隧道排洪自救,并给隧道取名“胜天洞”,寓意人定胜天。在西畴县,像这样战天斗地、勇敢抗争的事例举不胜举。

  “西畴精神”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20多年来,西畴人民累计改田造地24万余亩,炸石造地10多万亩,用石头垒成的地埂长达5万多公里,足以绕地球赤道一圈有余。2012年以来,西畴县硬化农村等外公路2290公里,实现行政村通公路率100%、路面硬化率100%,村民小组通公路率100%、路面硬化率99%。这些数据,凝结着西畴人民群众实干的汗水,是西畴人民群众实干的精华,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盛赞的人民伟力的精彩呈现。

  简言之,“西畴精神”是坚持党的领导、改造恶劣环境、发挥群众主体的结果。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