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思想政治工作 >> 正文
牵住课程思政“牛鼻子”培养一流人才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1日 18:45:3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天津大学校长 金东寒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大学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是人才培养体系的主体内容。牢牢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紧密围绕课堂教学这个关键,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以课程思政牵引学校育人各环节。要深刻认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牵住课程思政这个“牛鼻子”,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水平和实效,这是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举。

  以“家国情怀”为统领

  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天津大学章程中明确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培养目标,课程思政就要把“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中。抓住了培养“家国情怀”这个统领,就是抓住了立德树人的关键。

  要厚植学校文化土壤,营造“家国情怀”的育人氛围。中国的大学和西方大学不同,多是为救国而建的,是扎根中国大地的,“兴学强国”是中国大学的精神元始。将大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这本身就是“家国情怀”教育的丰厚养料。同时,每个学校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高校要根据自身特色,因“校”制宜地制定符合自身文化特色和发展规律的课程思政内容。

  在天津大学曾进行过“怎样培养家国情怀”的讨论,很多专业老师都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就是要把专业技术跟民族前途命运、国家重大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比如,讲桥梁设计课的,可以讲讲茅以升、讲讲钱塘江大桥建好后又炸毁、炸毁后又重修的故事;讲化工课的,可以讲讲侯德榜当年如何完成制碱的故事;我们的专业课教师本身也从事科学研究,要把我们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世界的科技发展前沿都跟我们的课堂教育结合起来。这样的课程育人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正是最好的课程思政。

  要重视“主力军”建设,培养有“家国情怀”的师资队伍。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身教胜于言传,教师的“举手投足”皆是育人。我们必须把教师的自我修养提升放在首要位置,引导教师深刻认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先立师德,才能树人。具有“家国情怀”的教师,在课堂讲授和举手投足中,自然能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讲授出的课程才能打动人。带着温度,带着情怀的课程教学,一定能涵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的学生。

  以“三全育人”为契机

  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当前,高校多在探索“三全育人”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目的是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当中去。其中的重中之重是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这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关键之举。

  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成为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育人总纲,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按照培养方案科学推进和执行。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契机,在“大思政”格局的顶层设计中,重点做好培养方案的设计。2019年底,天津大学启动了以“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为牵引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探索构建具有天津大学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综合改革紧密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顶层设计,推出了“德育铸魂计划”“智育固本计划”“体育强健计划”“美育浸润计划”“劳动教育淬炼计划”,强化全员育人责任,抓好全过程育人环节,营造全方位育人环境。综合改革中的“课程方案”从体系设计到组织实施再到效果评估,全程体现课程思政要求,确保每门课程的针对性,都能成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石;确保所有“课程群”的协同性,都能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要创新课程组织方式,打通课程思政的“最后一公里”。课程思政建设涉及对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教材、教师、课堂、督导、测评反馈等多方面的要求,是个系统工程。要确保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不能单纯靠教师的自觉主动,必须有组织地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落脚点是学生、主力军是教师、抓手是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近年来,天津大学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度参与、院系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格局。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心”,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经验总结和规律的研究,结合专业发展史和国家战略定位,有组织地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纳入专业课教材讲义内容和教学大纲,作为必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