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20年 >> 第9期 >> 正文
探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培训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9日 16:52:48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并对建立这一制度作出重大部署,要求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形成长效机制,坚持不懈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深入挖掘东川不同时期优秀人物事迹和时代精神,探索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新路径。

  办好一所党校

  党校是基层党委教育培训党员、干部的学校,是基层党员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新时代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制度,要发挥好党校在党员干部素质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东川在党校建设中,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关于党校(行政学院)应当根据教学需要组织编写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具有党校(行政学院)特点的教学大纲和系列教材,建立与教学布局相适应的党校(行政学院)教材体系的要求,围绕千年铜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铜矿建设以及泥石流治理成就所展现的革命和创业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校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加大党员教育培训力度,努力塑造守初心、担使命、创新型、服务型党员干部队伍。

  编好一部教材

  从东川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长河中,把不同时期涌现的大量英雄人物和劳模先进事迹以及艰苦创业、不畏艰难、战天斗地、勇于奉献的精神,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制度的要求,编写好激励当代广大党员干部接续奋斗的教材。一是从千年铜都源远流长,介绍东川采矿悠久的历史;二是通过革命战争年代党组织的建立、红九军团的深远影响、东川矿区的抗日活动、边区的建立,展示东川这片热土上革命先辈不畏牺牲追求真理的精神;三是详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艰苦岁月里,东川老一代矿山人“头顶青天,脚踏云海;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共和国发展作出了贡献的事迹;四是展示在治理“泥石流”的艰难岁月里,东川创业者战天斗地、坚韧不拔,主动作为的精神;五是宣扬东川党员干部的时代风采。因山高坡陡、自然条件恶劣,东川广大农村不仅贫困人口多且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是国家级贫困县(区)。面对贫困,东川党员干部在中共东川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向贫困宣战,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了一大批感人事迹。通过以上五方面内容有机联系,展示出东川是个有深度、有温度、有厚重历史积淀的城市。东川人民在每个时代都能勇立潮头、迎难而上,从而鼓舞全区党员干部弘扬新时代东川精神,以不忘初心、敢于担当、奋发向上精神面貌投身到东川转型发展的历史征程中。

  建好三个基地

  艰苦创业矿山精神—汤丹党员教育基地。汤丹是东川矿山建设的主阵地,也是千年铜矿开釆的核心城镇。新中国成立初期,矿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8年设立地级东川市。当年东川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大的铜矿基地,为发展经济、建设新中国,“八方志士”汇聚东川,他们有从国外放弃优渥生活条件毅然回国的科学家,有来自沿海发达城市的工程师,有刚从部队转业的军人和当地的矿工,同时也有来自苏联等国的专家。他们来自天南地北,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建好矿山、多出铜快出铜,为祖国建设作贡献。在不通路、没有生活条件、野兽经常出没的矿山—汤丹,老一代矿山建设者在矿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不畏艰难,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开始了惊天动地的矿山建设。他们以“头顶青天,脚踏云海;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精神和胸怀,克服重重困难、战胜艰难险阻,创造了矿山建设一个又一个优异成绩,涌现了以励润生、雷昌萍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创业者。

  “泥石流”治理成就—大桥河基地。小江是金沙江下游的一级支流,是东川人的母亲河。它处在云南乌蒙山和拱王山脉之间,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然而,数千年的铜矿开采造成毁灭性的伐薪炼铜和过度垦殖、多旱少雨的干热河谷立体气候,以及复杂多样的地质构造等因素,使东川成了全省乃至全国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较低的地区之一。2011年,全区森林覆盖率仅为20.8%。小江虽在东川境内仅90公里,却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流域之一,潜在环境风险大,汇入长江泥沙量高。“东川的泥石流很出名,治理泥石流更出名。”东川是泥石流灾害的重灾区,也是开展泥石流治理最早的地区。1976年,东川开始对大桥河泥石流进行治理。以单个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为突破口,按照山上陡坡封禁治理、缓坡造林种草、沟道“稳、拦、排”结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来进行上中下游统筹安排,取得明显治理成效,这便是全国闻名的泥石流防治“东川模式”。2000年,国家水利部、财政部正式将昆明市东川区大桥河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这是东川奇迹,也是泥石流治理的奇迹。在东川“泥石流”漫长治理的岁月里,涌现了以杨文科、殷崇庆、陈循谦为代表的一大批“泥石流”治理专家和英雄人物。从满目疮痍到青山绿岭、从沙砾密布到瓜果飘香,40多年东川“泥石流”治理和恢复生态、建设绿色家园的脚步从未停歇,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态修复的奇迹。

  洒海“四荒”治理—脱贫成就基地。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东川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是有名的国家级贫困县(区)。面对贫困,东川的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到边远农村和大山深处,经过多年的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2019年实现了全区28731户10427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9个贫困村(社区)脱贫出列,实现了深度贫困县率先脱贫摘帽目标,全体贫困人口走出贫困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其中涌现出以吴国良等为代表的一批英雄人物和先进事迹,为新时代东川发展树立了榜样。洒海村是以荒山、荒坡、荒滩为主的村落,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因缺水荒山、荒坡上乱石林立、杂草丛生,由于缺乏地表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严重,一方面因地质隐患影响部分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对小江河道构成了潜在的影响。在村党支部带领下,洒海村经过多年的奋斗,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与实现脱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讲好系列党课

  以党校为主阵地,挖掘整理东川地方厚重的革命和创业文化和精神,以现场和访谈式教学为主,通过听、看、感、思接受老一代共产党员、干部在革命和创业年代的精神,使党校学习教育活动更形象、更生动,更具有生命力。一是满足党员教育长效机制背景下的教育培训需求。依托“三个教学基地”丰富的教学内容,由传统的讲授式转变到案例式、访谈式、体验式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二是填补昆明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的空白。汤丹镇是昆明市唯一集丰富的矿产资源、独特的自然景观、大量铜文化历史遗存为一体的乡(镇),具有极大的开发与研究价值,符合依托建立乡(镇)党校开发教学点、打造干部学院的要求。

  (责任编辑 李建宏 实习编辑 杨子仪)

  作者  孙绍祥 中共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委党校

  2020年第9期《社会主义论坛》“工作研究

责任编辑:王大林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