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20年 >> 第9期 >> 正文
打牢治理相对贫困的思想基础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9日 16:52:49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也将进入到相对贫困治理的新阶段。相对贫困治理在继续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发展能力的同时,也更加注重通过思想观念的引导和知识素养的培育来消除贫困意识。精准扶贫全面消除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物质贫困现象,但传统的“安贫乐道”“小富即安”等不思进取观念,以及因在脱贫攻坚中引发的对政策福利依赖的思想依然存在于贫困人口之中,使得贫困意识问题成为我国开展相对贫困治理亟需应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消除贫困意识,有助于确保当前精准扶贫成效的持续稳固,为相对贫困治理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让贫困群众成为脱贫致富的参与者

  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状态,不仅是精准扶贫各项举措指向的具体目标,更是贫困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关键过程。这需要地方党委、政府和扶贫干部用情用智用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产技能水平,更需要贫困群众具备强烈的脱贫意愿并展现出自主发展的实际行动。

  广大的贫困群众是摆脱贫困的责任主体,但长期的帮扶也在一些贫困群众中形成了一种惰性心理:他们将因户精准施策视作党和政府开展工作的必然结果,将挂包帮扶视为干部们的工作义务,而对于该如何在外力帮扶中实现自我的发展,则缺少了必要的思考。这些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虽然有了显著改观,但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并未真正被调动起来,最为直接的结果便是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从贫困状态延续至了脱贫之后。

  要从调动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上加以着手。一方面,切实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充分调动其脱贫致富的信心。只有深入结合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及经济社会发展形式特征,继续围绕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精心组织开展涵盖一二三产业的技能培训,实实在在地让贫困群众学到谋生的技术、掌握发展的本领,才能让更多的贫困群众手上有能力、心中懂技术、愿意谋发展,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造血”能力,实现由传统体力型劳动者向现代技能型劳动者的转变。另一方面,积极选树脱贫致富的标兵典型,充分发挥榜样力量的激励作用。通过开展脱贫先进模范的定期选拔和发展致富事迹的大力宣传,既要营造“羞于贫穷、耻于困苦”的社会氛围,又让贫困群众比有对象、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超有方向,从而深刻激发其主动脱贫的决心,实现由“我穷我有理”向“我富我光荣”的转变。

  让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自立自强的带头人

  建档立卡是对贫困群众精准管理的关键举措,此举让地方党委、政府能够精准而全面地识别出本地区贫困人口,也能够精准而充分地确定责任人和开展具体帮扶措施,还能够精准而深入地研判贫困群众的贫困动态。也正是这一举措的实施,让有限的扶贫力量能够高度集中于特定的贫困对象之上,提高了扶贫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地实现了贫困群众与扶贫资源的对接,让扶贫成效真实而有效。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一些贫困群众坐享其成,“贫困利好”心理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要摆脱这种对贫困身份的依赖,就需要从转变身份、树立贫困群众自立自强的带头意识加以开展。一方面,推动贫困群众争做劳动致富的新农民。既要继续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让贫困群众树立起不等不靠的生活态度和积极摘掉贫困帽子的意识;更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培育,在贫困群众中形成滞贫守穷的羞耻感。让贫困群众摒弃传统安贫思维,积极融入基层农村社会自立自强的大环境之中。另一方面,深入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让贫困群众争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在精准扶贫成效的基础上,以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为目标,对贫困群众及非贫困群众开展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实现贫困群众与非贫困群众在文化素养、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上的同步发展。从而让贫困群众与非贫困群众共同成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对农村建设的共同参与、农业发展的共同促进中推动和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让脱贫群众成为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关键是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扶贫政策给贫困群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物质援助、技能帮扶、教育培训及挂包走访等持续性组织活动的开展,让贫困群众从不同主体、不同渠道持续性地接受着政策宣传的信息。在此过程中,绝大多数贫困群众都已将各项扶贫政策熟记于心,甚至有不少贫困群众已经培养成主动学习政策、运用政策的自主意识,主动搭上政策便车,充分运用自身资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同时,在脱贫攻坚阶段,贫困群众已经接受系统性技能培训,不同程度地掌握了生产技能,获得了生产资料,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因此,可以充分运用这些群众对政策的理解基础和期待感作为相对贫困阶段的有利资源,以激励手段促使其成为政策宣传的主要载体,赋予另一层面的“主角”光环,通过现身说法、言传身教,实现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由点到面的辐射式宣传,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

  (责任编辑 李建宏) 

  作者  杨永琴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研究生部讲师;李曦淼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民族和文化教研部讲师

  2020年第9期《社会主义论坛》“理论辅导

责任编辑:王大林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