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20年 >> 第9期 >> 正文
以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云南“六稳六保”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9日 16:52:49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六稳六保”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工作框架,是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下相继提出来的。中央首次提出“六稳”是在2018年7月,当时,外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稳中有忧。为此,中央审时度势,未雨绸缪,旗帜鲜明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把“六稳”作为实现我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基本要求。在“六稳”发力下,我国经济经受住了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时至2020年,突如其来并持续时间较长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不利影响。一是经济增长受阻。生产、交换、消费等经济领域的活动大范围停滞,导致投资、消费、进出口快速下行,经济负增长。二是各经济主体陷入危机。在疫情冲击下,经济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和家庭收入减少,陷入现金流危机,长期来看,有破产和难以维持生计之忧。而且,政府部门不但收入减少,支出反而增加,从而引致债务累积、赤字增加。三是金融市场风险加大。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给投资者造成严重干扰,导致预期不稳,资产价格波动性上升,金融市场动荡;另一方面在疫情冲击下居民、企业收入下降乃至破产带来的影响也会传导到金融机构,使其资产损失,进而威胁金融稳定。四是国内外经济失衡。疫情冲击给进出口造成重大影响,一季度我国进出口均呈负增长。同时影响资本国际收支平衡,引起汇率波动。此外,随着疫情的全球化,世界经济出现前所未见的负增长、负利率、负油价、负收益,致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严重恶化。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外部环境的严重恶化,使得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风险和新挑战。为此,中央及时作出新的部署,在扎实做好“六稳”的基础上,提出了“六保”的新任务,形成了“六稳”加“六保”的工作框架,以实现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有进,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云南省在全面贯彻“六稳六保”的决策部署中,深刻把握当前经济形势,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坚定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扬长补短、化危为机,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分析疫情影响,研究应对举措,坚决完成“六保”硬任务,切实保住云南省经济基本盘。抓项目稳投资,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加大力度抓好招商引资、推动项目落地,以发展制造业为核心,紧跟第四次工业革命步伐,以绿色能源战略引领绿色铝、硅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强云南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抓消费促增长,提振消费信心,挖掘消费潜力,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抓企业保主体,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主动做好服务,落实各类支持政策,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健康发展。抓民生守底线,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有力有效落实脱贫攻坚各项措施,推进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抓改革激活力,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扎实做好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把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内需的巨大潜力释放出来。抓基层保运转,加大对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研究疫后经济发展,突出保支柱产业、保龙头企业、保重点项目、保惠民业态,努力上大项目、上产业集群,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为短期增长添活力、为长远发展增动能。结合贯彻落实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思考云南需要着力抓好的重大问题,科学谋划好“十四五”发展蓝图。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群体,农村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阵地。因此,以高原特色农业作为发展优势的云南省,紧紧围绕“三农”问题,大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必将成为助推实现“六稳六保”的重要内容。

  大力抓好粮食生产,挖掘潜能,保粮食安全。抓牢粮食生产各项政策措施,确保播种面积不减少、产量不降低。首先,强化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落实,按照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底线目标,抓好粮食生产。其次,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统筹当前和长远、生产和生态、工程与农艺,突出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和修复耕地,实施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轮作任务。再次,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把品种改良和新品种选育作为重点,把配套生产技术的研究与集成应用作为关键,大力推广科技增粮措施。第四,充分挖掘“晚秋粮食”潜能。积极发展秋玉米、秋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力争新增晚秋作物面积,拓宽全年粮食丰收的渠道。最后,全力抓好“超级害虫”防控。全面落实“分级负责、属地管理”防控机制,着力构建“两横三纵”“三结合”的草地贪夜蛾防控体系,确保危害损失有效控制。

  抓好恢复生猪生产,提升生猪规模化水平,保基本民生。抓住当前全国生猪产能转移的有利时机,突出增产能、调结构、转方式,加快云南省生猪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强化生猪生产责任落实。进一步压紧、压实州(市)和县级责任,推动各地尽快把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全面恢复生猪产能,确保生猪存栏和出栏任务目标完成。其次,加大生猪种源保障力度。对企业从国际知名育种公司引进原种猪以及从省外引进优良种猪给予补助,保障生猪核心种源、优质良种猪供应。再次,提升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养殖场、种猪场、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对企业新建种猪场、规模养殖场给予补助。第四,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应用绿色养殖技术、绿色饲料、环境控制,推进生猪绿色养殖发展。

  抓好产业扶贫,增强新型经营主体带贫能力,保就业。聚焦未摘帽贫困县和贫困人口超过5000人的贫困县,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强化收官之年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确保取得实效。首先,加强产业扶贫工作协调推进,加强部门间协作配合,跟踪政策措施落实、扶贫产业覆盖、新型主体带动、服务体系建设等情况,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难题。其次,帮助贫困地区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把扶贫产业发展同乡村产业振兴衔接起来,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提高整个产业发展水平。再次,增强新型经营主体带贫能力,大力推广订单生产、土地经营权流转、就业务工、生产托管、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带贫模式,推动贫困户与带贫主体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第四,积极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推动批发市场、电商平台、龙头企业等与贫困地区连接起来,开展扶贫专卖。最后,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发现问题整改,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确保整改到位。

  抓好“三农”领域投资,稳投资,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稳定农业农村投资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首先,做好要素保障,用好用活中央、省级近期出台的贷款贴息、融资担保、金融支持等各项促进农业投资的政策,争取国家重点项目的支持,加强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园区、高标准农田、农业产业强镇、人居环境整治、数字农业试点等农业农村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其次,积极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入库工作。加强与统计、发改等部门沟通协调,学懂吃透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入库政策条件,指导项目单位完善项目入库资料,尽快提高农业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最后,积极谋划项目储备工作,积极对接中央政策方向,健全农业农村领域项目储备和滚动推进的长效机制,争取将更多的农业农村项目纳入到中央规划、预算内投资、债券等“大盘子”。

  依托特色农业优势,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保市场主体。深入思考疫情冲击带来的经济影响和产业变化,发挥云南绿色生态农产品优势,充分挖掘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巨大潜力,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思路,以更大力度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一是高标准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统筹做好农业产业、城乡国土空间、智慧乡镇、旅游产业等方面规划叠加,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全域旅游、大健康产业等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集农业生产、精深加工、观光体验、康养休闲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不断拓展产业发展潜力和空间,着力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示范园区。二是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财政奖补政策,强化重点企业和项目跟踪服务,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三是加快“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产品+品牌+企业+基地”有机结合,有力提升全省农业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水平。四是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大财政、用地、用电、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建设一批田头、基地冷藏初加工和重点产区、中心城市集配型综合冷链物流设施,推广应用移动式冷链设施,全面提升云南省生鲜农产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五是加强品牌培育,不断提升云南名品名企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代表云南特色的区域公共品牌,提升云南绿色有机农产品形象,支持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创品牌,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六是持续推进“一县一业”示范创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聚焦重点产业,扶持重点县(市),为持续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涉农重点改革,狠抓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保农村基层组织高效运转。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以改革促发展。以“厕所革命”为突破,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云南的美丽乡村。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锋带动作用,构建科学合理、适应农村社会的乡村治理体系,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责任编辑 李建宏) 

  作者  罗光洁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副教授;王 焱 文山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讲师

  2020年第9期《社会主义论坛》“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责任编辑:王大林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