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 >> 正文
加快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31日 16:44:49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 刘永凌

  加快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是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具有涵养、熏陶、滋润、教化等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体系的精神灵魂,其核心是生态价值观念。

  笔者认为,应从中华民族优秀生态智慧在新时代的弘扬和传承、从工业文化的科学扬弃、从共有一个生态系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视角,全面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坚持民族文化自信,推动中华生态智慧复兴和回归

  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饱含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智慧。老祖宗很早就认识到“生生之谓易”,“易以道阴阳”,“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主要由儒释道构成中华文化主流精神的中国哲学,其所蕴涵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成为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道法自然的民族基因,并使中华文明在2000多年的农业文明中,整体上维护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动态的平衡。近现代以来,滥食滥用、暴殄天物的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一度盛行。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包容性、稳定性和继承性,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汉学家叶尔马科夫说:“中国文明的独特性在于继承性。这是一根不断的红线。它将古老与现实联结起来,为子子孙孙保留着数千年历史的特征,建立起智慧的宝库,并通过历史折射未来。”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总结此次疫情中文化的影响力,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特别是优秀生态智慧在21世纪的复兴和回归。

  全面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积极构建生命哲学和环境伦理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一些庸俗主义、猎奇性消费文化,在无限消费野生动物中,实质是要把野生动物赶尽杀绝。“反者道之动”,“毋太过”,物无美恶,过则为灾。纵观本世纪头20年出现的各种疫情,迫使我们重新拷问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上升为人与一切地球生命系统共存共生的需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取利除害要适度,坚决反对无故伤害生命;保护和拯救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倡导适度消费,反对无节制的高消费;崇尚简朴生活,反对奢侈浪费。将人的活动同遵循自然规律、维护整个“生”的系统联系起来,构建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相一致的生态文化,构建生命哲学。

  扬弃工业文化,不断培育生态意识和生态理念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崇尚技术引领、效用为先,不断地异化生产、刺激消费。人们在感叹工业文明神奇力量的同时,却无视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得整个地球系统不堪重负。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不是个人危机,也不是一国、一政府、一社会组织的危机,自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由工业文化主导人类文化的形态可能面临转折点。这都最终会使人们的视野从工业文明“人与商品”的狭隘空间,拓展到生态文明“人与自然”更宏大的时空中。

  随着疫苗的问世,这场疫情最终可能消亡,但只要人类依然沿用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依然坚持征服自然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类似的疫情就可能会与人类永远相伴。对人类生态文化的历史性构建,也应该从这次疫情的时代背景出发,整体研判大势。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宪法,而且形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破除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资源危机和生态系统危机的现实需要,更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崛起、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愿景。于全人类而言,生态文明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永续存在的前提,更标志着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最终和解。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传播和蔓延,更加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紧迫性。当今世界生态环境和发展之间的两难,根源在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实践中走出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共生之路。与中国生态文明相伴而生的生态文化,将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方向。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