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文史博览 >> 正文
【原创】飘荡在云南北大门的文化音符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4日 09:41:00  来源: 云南理论网

  【原创】飘荡在云南北大门的文化音符

  ——评地方历史文化新著《纵话永仁》

  作者 李阳喜

  文化是聚集一个民族永续发展走向复兴的伟大核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平、国力强盛,国民安泰,引领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武器和力量,也是一个地方推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主要生产力要素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文化自信”时强调:“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辛锡荣先生,他不是永仁人,但1961年后就在永仁这块天壤云泥、弹丸之地辛勤工作。如今年过八旬,仍然笔耕不停。退休后,参加编辑了《永仁县志》《永仁工商志》《永仁畜牧兽医志》《苴却砚专集》;主编《方山志》《方山古今说》《话说永仁》《永仁印记》《方齐文集》。现在又呈现《纵话永仁》,该书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文字不多,分量厚重。他如同一棵含土移栽的腊梅,该含苞时节,哪怕秋风硕硕也蓄积文化能量期待时日待放,低调不语;该怒放时节,哪怕白雪皑皑也是挥洒自如,浪漫放歌。年轮越长花越秀,年代越久味越醇,年岁越老姿越雅。细品上述作品,厚重与清新相彰,谈古与论今相随,哲理与理辩相伴,思想与意念相依。连读几遍《纵话永仁》书稿,有些感触与感慨。

  他是一位唤醒永仁这块厚土的文化吹哨人。在他的笔下,将永仁距今4000多年前的石器文化历史脉络,发展轨迹,存物取证均在轻松、诙谐、哲思之中。永仁虽是一片沃土,但它的文化贮存仅在民间墓碑、砚铭上看到,残存甚少,两本古 《大姚县志》的数量也不多,而他以方山、中和、永定河畔、彝绣、苴却砚……,一山一地、一事一物的文化韵律将它们谱就一曲又一曲凯歌,连结脉络,寻史有据,寻踪有影。把永定河菜园子人群作为“元谋人”的后袭,作为史前文化发展的一个小岔道,栩栩如生地讲述出来。从老人使用的“火镰”,家家户户屋檐上的“瓦猫”等一些文化符号和遗迹中寻出历史的回音。我作为这方水土养大的人,也喝了不少年永定河的水,对这些历史也知之甚少,研究也不多,而倍觉汗颜。辛锡荣先生能够把这些缘由追根溯源,娓娓道来,有查证,有构想,有论述,为读者厘清了久远久远的历史回路,宛如一位文化吹哨人,让人们继续追溯、探究。

  他是一位云南北大门口文化拾贝者。永仁是川、滇的北大门,汉时曰“左却”,唐时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的“重镇”,《蛮书》称“伽毗馆”,史称“六诏之中分、三川之门户、南中之锁钥”。中原文化从蜀地传入云南,文化在这里碰撞、触融与交流,洒下一地的文化珠玑。“苴却街”为中原与南诏、大理国的交通枢纽,是司马相如探明蜀杖,蜀布进入印度的身毒古道,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一站隘口。自汉、晋、唐、宋至元、明、清,这里一直是这样的交汇之地,文化既是零零碎碎,又自烁金闪闪。辛锡荣先生查阅海量资料,把这厚土之上的文化一颗颗地拾起来,擦亮它耀眼的层面,穿成永仁的文化珠链悬挂于川滇之门檐,让驻足于这方领地的人们感悟到历史的厚重与风云,从底蕴中找到力量,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

  他是永仁这块土地上的文化探矿员。永仁彝、汉杂居,彝族占50%以上,资源丰富,是一个美丽、古老、神奇的地方。无论是石器时代的人类耕猎历史文化,还是传承古老赛装的民族风俗;无论是在卫星云图鸟瞰宛如一片叶脉分明的绿叶镶嵌的中和,还是铁矿资源富集的厚土攀枝花;还有商业贸易,老街成串,古道成网,渡口春秋的古驿道……,都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有着许多需要解开的历史密码。辛锡荣先生一直在这块土地上驰而不息,久久为之挖掘、探索。从改“马”为“里”,探究这里的政治风云;从夏匡州历经沧桑中和建街,聚集商贾,承载仁、义、智、信,把江南建筑与当地民居相互交融,在山岭中建成熙来攘往的繁荣街市;从古桥修建的智慧与构思,到披风沐雨的悠悠情怀;从万马河水的粗狂奔腾到柔情和煦的赐予和滋养,再到山民与山川的生生不息的相伴;从当地民族智慧启蒙,将自然界的草、木、花、鸟幻化心境所编织的彝族刺绣;从朱德总司令护国运动后离开云南,取道禄丰、牟定、大姚,借宿永仁中和,从洪门渡过金沙江,回四川南溪老家进而踏上法国勤工俭学之旅,一步步走上中国共产党光明之途,“八一”南昌起义时得到云南战友、朋友的枪械资助,从而与毛泽东主席点燃了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火种……辛锡荣先生均作了史料整理和故事叙述,拨云见日地把永仁历史的岁月一页一页地掀开,让人们继续去饱览,去思索。

  他是永仁现代文化的传播者。在辛锡荣先生的笔下,将“苴却”一词娓娓道来,云卷云舒。他将永仁的“桥”与历史传说中的“桥”,再与历史事件中的“桥”,又与现实发展中的“桥”联系来叙述、来抒发、来探源。把桥的历史,桥的文化价值,桥的时代回声都全面记载与传播。“诸葛亮七擒孟获”“李世民后裔讲述”“印章由方改圆”“食品供应的改革”林林总总都发生在永仁这块土地上,有的若隐若现,时代久远;有的恍若昨日,历史的脚步声若在耳畔。文章看似互不承上启下、关联紧密,但都以永仁这根红线串成历史的昨天和今天,或许还预示着未来。

  他是永仁历史进程中风云变幻的记录者。历史,从细微处看是一个个的个体共同写就的,从宏观上看又是描摹每个人物的人生痕迹。著者的“述怀”“议论”“回顾”“前言”“概述”一篇篇故事,一行行描述,一缕缕情愫,或叙说家史、家事;或勾勒人生喜怒哀乐;或还原几十年前求学、工作场景;客观记载时人、时事、时物的本真等等,均从一个个的断面来记下变迁的历史和历史的变迁。从这些流露真情的文字里,如滴水见太阳一般,窥探着几十年经历的岁月。

  正如作者自述:人类进入新时代,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永仁的山地民族也在构建着自己的民族文化。文化是民族的光荣人文传统,一代一代人的传递。未来需要人们去创造决不是仅仅在物质世界的获取,而是人文精神的滋养和传承。

  当你与日月相拥,辛勤耕耘于这片厚土;当你怀揣着梦想,即将或已经告别这片厚土打拼时,不妨了解一下这片厚土的历史。看看《纵话永仁》书中的这些文字,相信会让你感悟、记住、回望那不尽的乡愁。

  (作者单位: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