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20年 >> 第8期 >> 正文
滇池治理须再接再厉不松劲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13日 16:43:37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云南、浙江、陕西、山西等省份考察,都反复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不要搞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多做一些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子孙的事情”。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来到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时指出,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在滇池治理取得初步成效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为扎实抓好滇池治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对滇池治理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有充分的认识,凝心聚力、苦干实干,守护好滇池这颗高原明珠。

  加强对滇池水环境治理重要性的认识

  坚定擦亮“高原明珠”的信心

  以滇池为代表的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流域是全省人口聚居最多、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中心区域,承担着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功能。滇池治理工作备受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九五”以来连续4个五年规划中,均被纳入国家重点流域治理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8年7月,云南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目标,提出要坚决打好加强湖泊流域空间管控、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整治、水生态修复等环境保护治理攻坚战,打造以滇池为代表的一批最美湖泊,为“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擦亮九颗“高原明珠”。这是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为此,要深化对滇池水环境治理重要性的认识,坚持把滇池治理与保护作为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标志性工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亮点工程,建设最美丽省份的民心工程,持续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强化对大型湖泊治理长期性的认识

  以久久之功还一湖碧水

  大型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外的湖泊恢复治理的实践经验证明,大型湖泊水环境恶化、水生态破坏之后,要想短期实现恢复和改善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大型湖泊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湖泊治理长期性的特点十分突出。滇池在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治理难度相对较大。一是滇池流域人口密度最大。流域土地面积占全省的0.75%,但流域人口占全省的8.5%,人口密度高达1289人/平方公里,而且人口还在逐年增加,相应的污水排放量必然增大。二是经济高度发达。滇池流域是云南省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滇池流域面积占昆明市面积的13.6%,但GDP却占昆明市的78%以上,占云南省的23%。三是水资源短缺。滇池处在金沙江、珠江、红河云南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湖盆径流区面积小,自然补水量小,人均水资源量仅300立方米,按照国际缺水城市划分标准,昆明也属于全国最缺水的城市之一。四是滇池处在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位置,形成湖区温和、温差小特点。日照长的气候特征,特别适合藻类生长繁殖,再加上滇池位于昆明市主城区的下游,入湖河流流程短,湖体水流方向和主导风向相反,使得滇池水体交换时间长、污染物容易累积。总之,滇池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滇池治理的难度。

  提升对高原湖泊治理艰巨性的认识

  砥砺奋进打好滇池治理攻坚战

  云南的九大高原湖泊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湖盆结构上多为封闭、半封闭状态,入湖河流普遍具有“源近流短”的特征,湖泊径流区面积小,湖泊水面面积与流域总面积的比值大都小于10;九大高原湖泊来自天然降水的补给量都比较少,气候条件是蒸发量远远大于降雨量,湖泊的换水周期比较长。就滇池而言,流域径流区面积仅2920平方公里,仅有海口方向一个出水口流入下游螳螂川,流入滇池的29条河流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仅4条,河长最长的盘龙江也才85公里,最短的仅几公里;湖泊年天然补水量约为4亿方,换水周期需要3-4年的时间,再加上滇池是流域范围内海拔最低的区域,处在昆明这个400多万人口超大型城市的下游,滇池就成为全流域生活污水、生产污水、地表径流污水的最终汇聚之地,可以说滇池已具有城市湖泊的一些特性。所有这些特点决定了滇池不具备像长江中下游湖泊那样有换水周期短(1年左右)、自然来水量大的优势,这些因素决定了滇池水污染治理的难度非常大。经过多年努力滇池水质虽然有所改善,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要使滇池水质稳定向好难度依然很大,绝不能盲目乐观。

  深化对湖泊生态系统恢复复杂性的认识

  奏响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交响乐

  湖泊水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外源污染初步得到控制的基础上,湖泊水体表观水质指标的改善仅仅是第一步,湖泊水生态系统恢复和水环境治理修复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健康的水生态系统,包括物理完整性、化学完整性、生物完整性,其中物理完整性指标包括水文指标和物理栖息地,化学指标包括营养盐指标和基本水体理化指标,生物完整性包括藻类、大型底栖动物及鱼类。滇池水生态系统曾遭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几近丧失,加之滇池属于浅水型湖泊,水体置换周期长、自净能力弱、水资源严重短缺等原因使得滇池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难度极大。可见健康水生态系统恢复不仅需要资金技术,更需要时间,以健康水生态构建技术为例:调整水体中的植物类型与植物结构,根据能量塔原理和食物链食物网的物质流动原理,配置一定的水生植被群落,并搭配腐食性、草食性、植食性、肉食性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充分利用动植物之间的交互作用,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抑制藻类暴发,这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逐步实现。​

  (责任编辑 沈 艳)  

  作者 张乃明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

  2020年第8期《社会主义论坛》“专题调研”

责任编辑:苏宇箫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