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20年 >> 第8期 >> 正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奏响民族团结进步的云南乐章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13日 16:43:46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要求云南努力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着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自此,云南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走上高速发展道路。时隔5年,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要求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发展,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重大命题,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的云南篇章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

  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自觉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赋予中国的国家禀赋。自古以来,在中国繁衍生息的各民族便注重民族间的和平相处、和谐共事,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56个兄弟民族也始终并肩捍卫着祖国的稳固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发展与深化,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一体性特征,彰显了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是有机统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观认知,是人们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态度、评价和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力量之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民族工作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多元”指的是多民族即56个民族,“一体”指的是由56个民族所构成的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揭示了“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既强调“一体”,也尊重“多元”,增强了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做好民族工作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四个认同”到“五个认同”的论述,增加一个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全国各族人民只有认同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为信仰,才能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当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部署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族工作战略,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一次写入党代会工作报告,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了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深刻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这些深刻阐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的社会意识,包括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建意识、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共担意识、共同享有中华文化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意识等内容。这些深刻阐释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追求,聚焦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明确了各民族共同享有中华文化和发展成果的目标任务,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民族团结进步的云南故事生动彰显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根基和光明前景

  5年来,云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紧紧抓住“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总任务,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坚决兑现“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扶贫开发“双融合、双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贫困地区落伍”,云南省坚持把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总钥匙,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贫困地区落伍,把“直过民族”聚居区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重点,“一族一策、一族一帮”,高位推动、凝聚合力,持续推动“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截至目前,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70.7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039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26.69%下降到2019年底的2.41%,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佤族、普米族、阿昌族、拉祜族、布朗族、景颇族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刀耕火种、窝棚茅屋、缺衣少食等几千年来困扰少数民族的问题一去不复返,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5年来,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扶贫和扶志、扶贫和扶智“两个结合”,注重发挥好干部的引领作用、政策的导向作用、群众的主体作用,各族干部群众奋勇争先、比学赶超的精气神不断提振,下大力气改变“直过民族”安贫乐道、故步自封的现状,实现“输血”向“造血”转变,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贫困群众改变贫困面貌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247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先后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为民族文化的品牌、特色旅游的名片和展示美丽云南的窗口。具有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的法规制度陆续出台,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现代产业取代了刀耕火种,创建了36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29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312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打造了一批有特色、产业强、环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示范村镇,推动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日新月异。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苏宇箫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