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正文
【原创】景颇族整族脱贫的经验及启示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16日 15:29:00  来源: 云南理论网

  云南省社科专家脱贫攻坚调研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云南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啃下少数民族整族脱贫这块“硬骨头”,确保各族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景颇族作为云南的特有少数民族之一,在外部强力帮扶和自身奋发努力之下于2019年实现了整族脱贫。因此,分析景颇族整族脱贫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对推动云南省决胜脱贫攻坚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景颇族整族脱贫的主要做法

  实施对口精准帮扶:一个集团帮扶一个民族。按照《云南省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实行“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国家明确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对口帮扶景颇族整族脱贫。2016年,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积极投身德宏州景颇族脱贫攻坚战之中,开展整族帮扶。德宏州按照三峡集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科学编制了精准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总投资32.42亿元,重点实施了“提升能力素质、组织劳务输出、安居房建设、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六大工程。

  2016年3月,三峡集团与云南省人民政府签订《支持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精准脱贫攻坚合作协议》,2016年至2019年投入20亿元帮扶资金,围绕能力素质提升、劳务输出、安居工程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生态环境保护等六大工程对云南怒族、普米族、景颇族3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给予持续帮扶。自2016年始,三峡集团对口帮扶德宏州景颇族精准脱贫攻坚项目启动,直接惠及景颇族3300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截至2020年3月底,三峡集团在德宏州景颇族聚居区内援助实施农村安居房建设及危房改造2312户、易地扶贫搬迁51户、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1500人次、建设民族团结示范村、特色旅游村(寨)11个、扶持农业龙头企业22个、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7个、村组道路建设326公里、村内道路硬化165公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33个、村庄环境整治31个。在三峡集团的帮扶下,景颇族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0.25%降至2019年底的0.44%,实现整族脱贫。

  积极推进“志智双扶”:推动景颇山乡脱贫致富。云南省德宏州芒市西山乡全乡1.2万余人,景颇族人口占92.8%,人均有耕地5亩、林地17亩,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但由于社会发育迟缓、长期偏僻闭塞,西山乡发展滞后,2014年贫困发生率高达23.00%。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精准扶贫中,当地党委、政府推进“志智双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引领提升乡风文明,精准施策解决素质型贫困问题。在激发内生动力、培育特色产业方面,当地党委、政府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2019年,西山乡甘蔗种植已发展到3万余亩,百香果、澳洲坚果等新产业快速兴起。2018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240元。在重视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芒市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大本地培养力度的同时,还将部分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送到东部职校培养,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在移风易俗、提升乡风文明方面,西山乡景颇学会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对进新房、红白事宴请人数、菜品数量等做出详细规定,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改变陈规陋习,把精力和资金等用于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上,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的愿望更加强烈。

  重点开展产业扶贫:夯实持续脱贫的产业支撑。云南省德宏州芒市遮放镇河边寨村委会谢里小组离中缅国界不足1公里,居住着18户景颇族和14户傈僳族村民,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边境山区村寨,全村共139人(含缅籍人员25人),其中景颇族78人、傈僳族61人。2013年,全村32户117人均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发生率高达100%。

  过去由于地处偏远,生活环境恶劣,谢里村小组群众主要以采集野生菌类、竹笋、野菜和狩猎为生,以刀耕火种的方式耕种少量旱地和水田,日常生活中穿草鞋、盖麻被、住茅屋。近年来,谢里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打基础、建民房、兴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谢里群众家家户户住进安居房,种起了坚果、核桃等经济作物,养的牛羊远销一线城市,乡亲们看上了电视、开上了汽车,幸福挂在脸上、洒满山头。这个过去贫困发生率100%的山村,摇身一变成为了边境线上的美丽家园。谢里村小组景颇族、傈僳族整族脱贫的重点措施在于推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来夯实整族脱贫的经济基础。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当地党委、政府想方设法改善谢里村群众生活环境的同时,积极引导青壮年外出务工,带领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业。仅2016年、2017年两年内先后向广东、上海输出劳务17人,镇内务工21人,实现“培训1人,就业1人,脱贫1户”。在民房建设中,群众积极参与,学习技术,培养出了几个包工头。结合谢里村山高林密、草场宽阔的实际,该村小组组建了来龙山山羊养殖合作社,大力发展高山黄山羊,2017年存栏突破1000只,出栏400多只。探索实行“预售制”,即对新生的羔羊实行预定,每只羊预交500元,到山羊成年后过称称重,按照“多退少补”的原则销售,这些办法让群众的腰包逐步鼓起来。为解决销路,合作社通过电子商务,打通销路,打造“谢里羊”品牌,“吃遮放贡米、品谢里山羊”,通过电商合作,“谢里羊”远销国内多个一线城市。

  景颇族整族脱贫的启示

  党和政府强力推动下的精准扶贫机制是景颇族整族脱贫的强大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全面建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扎实推进,各方联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最好成绩。党政一把手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党和政府强力推动下的举国精准扶贫机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机制的最大制度优势,这也是景颇族整族脱贫的强大制度保障。

  聚焦于“两不愁三保障”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立了整族脱贫的明确脱贫方向。从世界各国的反贫困理论与实践来看,贫困是一个永恒的经济社会问题,贫困也是一个相对的经济社会概念。自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以来,紧紧围绕和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面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吃、穿、饮水安全以及教育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问题,实施最严格的“第三方专项评估检查”工作机制,保证了景颇族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有据可依,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人民的检验。

  产业发展增强了景颇族整族脱贫的可持续经济支撑。扶贫格局不能只停留在解决温饱上,仅仅依靠国家补助是绝对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发展产业扶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瑞丽市户育乡,作为以景颇族为主的边境山区农业乡,全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49户2110人,贫困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把产业发展作为带动群众创收致富和稳固脱贫效果的长远之计,通过科学规划,做到“一户一策”、精准滴灌,帮扶的雨露,让脱贫致富之花四处盛开。产业的发展增强了景颇族整族脱贫的可持续经济支撑。

  精神扶贫从意志上解决返贫问题。精准扶贫不仅要物质扶贫,更要精神扶贫,要帮助群众树立扎实肯干就有好生活的观念,景颇族的整族脱贫虽然具有强大的外力推动,但更重要的是景颇族群众观念的改变。“志智双扶”从意志上解决了脱贫群众的返贫问题。

  (执笔:熊理然 云南师范大学中国西南对外开放与边疆安全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  王大林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