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党政要闻 >> 正文
青山为证,一个“直过民族”的巨变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21日 17:00:00  来源: 云南日报

  原标题:青山为证,一个“直过民族”的巨变——云南中烟助力脱贫攻坚专题报道之一

云南日报记者 陈飞 普建彬/摄

  云南日报记者 谭晶纯 李建国 浦美玲 杨艳鹏 党晓培

  初夏的施甸县布朗山寨,生机盎然。

  5月17日,省政府发出通知,正式批准施甸县等31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序列。5月14日至18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青山为证、不胜不归——聚焦云南中烟助力脱贫攻坚”大型全媒体采访团首站走进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和摆榔彝族布朗族乡。这里生活着云南省9个“直过民族”之一的布朗族群众,他们祖辈以狩猎为主,曾经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在摆榔乡尖山村的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一栋栋富有布朗族特色的新楼房拔地而起,与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相互映衬,一个崭新的布朗族村寨展现在记者眼前。

  5年前,施甸县木老元乡、摆榔乡共有贫困人口4025人,贫困发生率分别为33.04%和30.50%。

  5年后,在云南中烟及各级“挂包帮”单位、挂包党员干部的倾情帮扶下,施甸县木老元乡、摆榔乡的布朗族实现了整族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累计脱贫人口5769人,贫困发生率分别降至0.63%和1.4%。

  千年一跃沧桑巨变,五载耕耘书写传奇。

  如今,木老元乡和摆榔乡的布朗山寨,山河依旧,新景如画。

  特殊的贫困

  “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

  “直过民族”,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他们大多居住在边境地区、高山峡谷之中,世代沿袭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从原始社会末期等阶段,未经阶级划分和土地改革,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而被统称为“直过民族”。

  施甸县木老元乡、摆榔乡的布朗族,就是这样的“直过民族”。这里“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崖比耕地多。”许多村庄“挂”在海拔700米至2300米的半山腰。截至2015年初,这两个乡共有布朗族1160户5001人,是施甸县布朗族最为集中的聚居区,也是施甸县乃至保山市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因为高山峡谷的隔阻分割,千百年来,这个“住在山上”的民族一直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2015年以前,很多布朗族老人都没到过施甸县城,一些布朗族群众甚至没有去过摆榔集镇。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谈起往事,摆榔乡鸡茨村委会主任罗兴成感慨万分。

  施甸县委常委、木老元乡党委书记王冰凌说,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布朗族聚居区生产生活方式粗放,村庄“脏乱差”,村民的市场意识、进取意识淡薄,贫困发生率高。

  今年84岁的尖山村二组布朗族老人安宏道,见证了本民族的历史跨越进程。在他小时候,刀耕火种收获的粮食只够吃几个月。一到缺粮时节,村民们只能靠上山挖野菜、打猎度过饥荒。

  新中国成立后,布朗族群众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虽然社会制度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但受发展条件影响,长期以来,贫困的阴影依然缠绕着这里。2015年,木老元、摆榔两个乡的1.345万人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仍有4025人,贫困发生率近30%,远远超出全县平均水平。

  “以前住的地方,下大雨就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家家户户都有被滑坡突袭的遭遇,晚上睡觉都得睁着眼,真是提心吊胆过日子。”62岁的布朗族村民李文焕说起往事来还心有余悸。

  历史的巨变

  “从以前的‘打酒去’到现在的‘打工去’”

  摆榔乡大中村火石地村民小组是一个典型的布朗族贫困村寨,以前90%以上的群众住在杈杈房和土坯房内。“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40岁的李建祖是村里的10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3年前,他家从火石地村民小组搬到了大中村“得埃乌”(布朗语,意为布朗山)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他说:“如果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没有云南中烟的关心,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穷窝窝’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党的十八大以来,布朗族群众迎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近5年来,脱贫攻坚让布朗族群众迈出了跨越发展的坚实步伐。

  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安排,从2015年5月开始,云南中烟对口挂钩帮扶施甸县。公司针对施甸县有贫困村9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644户90463人,还有2个乡是“直过民族”布朗族的实际,先后下派驻村扶贫工作队13人,累计投入资金6.17亿元,实施了施甸县布朗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要求,云南中烟制定了“三年攻坚、两年巩固”的行动计划,围绕建设成为布朗族聚居区脱贫攻坚创新的示范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目标,将帮扶项目精准安排在木老元乡、摆榔乡的布朗族聚居区,实施了安居工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素质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提升七大工程。

  从此,施甸县的布朗山寨开启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的新征程。

  过去,布朗村寨的房屋都是土墙灰瓦,年长日久后变成褐色,远远望去,村寨暗黑一片,没有色彩。

  近年来,随着扶贫安居工程的实施,木老元乡、摆榔乡的布朗族山村“脱去”旧衣,展现出靓丽新貌。焕然一新的村寨散落在层层翠绿中,构成赏心悦目的画卷。

  5年来,云南中烟在木老元、摆榔两个乡投入安居扶贫工程资金1.19亿元,分批建设特色民居2306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05户,修缮加固、原地拆除重建2692户,并配套建设了排水沟渠、入户硬化道路、垃圾集中处理、太阳能路灯等公共设施。

  搬迁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帮助布朗族群众融入现代生活、发展生产。5年来,云南中烟在两个乡投入近亿元产业发展资金,围绕布朗山乡特色产业体系,坚持烤烟、茶、畜禽、林下经济和打工收入“5个不能丢”,创新“公司+基地+合作社(党组织)+农户”等产业模式,让昔日贫瘠的山地,焕发了勃勃生机。以摆榔乡为例,2019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2070元。

  木老元乡木龙源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布朗族村民,还担任着木老元村委会副主任。2015年以来,他带领社员发展青豌豆、青蚕豆种植,助力151户布朗族、彝族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摆榔乡地处深贫山区,制约发展的障碍不仅有眼前的高山,还有当地群众的落后习惯。乡党委书记段从坤说:“在云南中烟的帮扶下,布朗山发生了巨大变化,布朗族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从以前的‘打酒去’变成了现在的‘打工去’,从以前的‘不会干、不敢干’变成了现在的‘我要干、我敢干’。”

  5年来,一条条硬化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一条条安全饮用水管架设到布朗族群众家中,一个个特色扶贫产业在大山里落地生根……更可喜的是,布朗族群众自立自强的意识日趋牢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新生活的信心更加坚定。

  光明的未来

  “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感党恩、跟党走、奔小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怕眼前山高,只怕心中没路。”行走在施甸县木老元乡和摆榔乡的布朗山寨,到处可见醒目的标语,这也是布朗族群众的真情表达。

  “一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过去缺吃又少喝,如今脱贫奔小康;二谢共产党,穿衣把你想,过去穿的粗布衣,如今品牌新时尚;三谢共产党,住房把你想,过去住在深山沟,如今搬进新楼房;四谢共产党,上学把你想,过去读书半路荒,如今求学国家帮;五谢共产党,看病把你想,过去大病无钱医,如今健康能保障。”在摆榔乡尖山村易地扶贫安置点入口处的墙体上,书写着“五谢共产党”的内容,抒发了布朗族群众感恩共产党、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我就是想让子孙后代知道,共产党是如何一点一点地把布朗族人民从曾经的穷日子中扶起来的,让大家永远感谢共产党,永远跟党走。”尖山村党总支书记戴志全说。

  与其他“直过民族”一样,施甸县木老元乡和摆榔乡的布朗族从“人类童年”迈进新时代,如今的布朗族群众,有了和他们的祖辈完全不同的命运。

  在云南中烟援建的木老元乡木龙源现代化蛋鸡养殖场打工的布朗族妇女李有兰说:“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2015年,刚从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的张海彪抓住云南中烟对口帮扶的机遇,回到生养他的家乡——摆榔乡大中村,在云南中烟工作队的支持帮助下创办了农场,带着贫困群众发展生态养殖业。

  农场采用“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市场”的运营模式,以林下养殖生态土鸡和鸭子为主业,年产值达427.4万元。到2019年,已带动124户农户发展林下规模养殖,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8户。每年仅此一项,收入最高的农户可达2万元。

  “让更多的群众加入林下养殖的大家庭,一起打造布朗山的绿色食品品牌,为振兴乡村大业打好基础。”谈到未来,张海彪信心十足。

  “5年来,云南中烟不仅给布朗族群众带来了真金白银,更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施甸县委书记施继平认为,云南中烟用现代企业精细化管理模式推动实施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用敢于担当、勇于奋斗的实干精神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给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树立了榜样、提供了经验、增强了信心。

  “5年来,施甸县木老元、摆榔两个民族乡旧貌换新颜,当地干部群众在思想观念、经济发展、产业培育、居住环境、生态保护、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成为云南中烟扶贫攻坚工作最值得书写的一页。”云南中烟党组书记、董事长陈卫东表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公司统筹抓好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工作,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集中全力攻克最后堡垒,迅速发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总攻行动,按照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推进,努力为全省脱贫攻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要感谢共产党,党委、政府来帮扶,云南中烟来出资,发展产业走上路!走上路!走上路!我们住上新房子,改善基础和设施,云南中烟来帮助,布朗人民奔小康!奔小康!奔小康!”

  ……

  初夏时节,这首由施甸县布朗族群众自编自唱的山歌,久久回荡在布朗山乡。

  五年一役,七大工程;青山作证,惊人跨越。云南中烟的鼎力帮扶、中烟人的热忱付出,布朗山寨的山记得、水记得,布朗人民永远记得!

责任编辑:王大林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