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和国际生态安全高度认识云南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云南既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又是与南亚东南亚各国人民同为生态命运与生态利益的共同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同时,云南又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敏感的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中,要求云南省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不仅是云南各族人民在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方面的创造性实践,也将对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和辐射作用,更能为维护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提供有益支撑。
从国家和国际生态安全的高度认识云南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如果没有云南的生态安全,就没有我国西南生态安全的屏障;云南保持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就是对全国生态安全的最大贡献;云南的生态文明质量和水平,势必影响国际生态文明的质量和水平。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立体气候丰富多样,动植物资源位居全国前列。从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5年来,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团结带领云南各族人民,坚决守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良田沃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深植云岭大地。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云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主客观方面的问题。例如,从客观方面来看,云南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生产生活方式相对落后,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尤其是绿色、节能、环保、清洁的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资源利用和国土空间开发效率低下,等等。从主观方面来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得不够牢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不够强,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并存,急功近利的情况时有发生,资源浪费和过度开发同时并存,重点领域环境防治难度增大,等等。
以上问题,距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的要求仍有差距。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需要我们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转化为生动实践,切实铸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为契机和突破口,开展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切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云南的地位和作用
云南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辐射中心,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正当其时。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云南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云南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需要我们从全国发展大局的高度,把云南的发展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格局中加以把握和认识。
必须把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作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注重考量云南与全国发展的内在必然联系,注重考量云南与世界尤其是南亚东南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通互联关系,注重考量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与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之间的有机联系,注重考量云南各个地区之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相互联系,在全面考量这些联系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把握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足、用够、用活中央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精准设定问题导向和工作着力点,抓住重大转折点中重要机遇的“窗口期”,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探索云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特殊性路子,实现局部功能的最优化以及整体功能的最大化。
云理轩(执 笔 欧黎明)
(责任编辑 李建宏)
2020年《社会主义论坛》第4期“理论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