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生态协同:推进生态改善与生态振兴有效衔接。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就云南而言,就是要通过阶段性生态扶贫奠定起生态振兴良好的生态基础,增强生态振兴发展后劲。一是要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上下功夫。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真正实现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转变,真正使有着悠久农耕文明历史的希望田野成为农民群众的美好家园。二是要落实好生态改善与生态振兴关键任务。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顺利脱贫与建设好脱贫地区美丽家园协同起来,把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实现生态振兴发展结合起来,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万村示范行动”。三是要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实现差异化发展。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生态资源禀赋,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禁止开发区等不同类型区域,走差异化发展路径。
抓好文化协同:推进文化普及与文化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后续更加需要从注重以物质扶贫为主向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并重转变,从文化精神的源头抓起,激发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让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并驾齐驱,提振乡村发展的精气神。一是加快培育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主体自觉。通过采取典型引领、开展乡村振兴“农民讲习所”等扶志教育以及创新自助扶贫方式等,引导农户改变观念,提高其自觉意识。同时,利用各种农业培训机会提高农户的技能,为产业发展奠定人力资本基础。二是不断充实文化协同推进新内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和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状态和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是大力实施文化协同推进新举措。依靠文化消除“穷观念”,扶贫先“治愚”;充分挖掘各地特色文化资源,找准文化与经济、文化事业与产业结合点,让文化助力脱贫;整合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用好独特文化资源,走出独具特色文化扶贫之路。同时,在注重传承发展乡村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培育现代文明卫生习惯,缩小城乡人群思维、行为、民俗差异,推动贫困地区乡村文化振兴。
抓好社会协同:推进贫困治理与乡村治理有效递进衔接。随着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贫困治理理念需要从“攻坚式”治理向制度化治理转变,针对特殊省情、农情、贫情,需要转变贫困治理理念,探索并建立一套全方位、长效化和持久性的“制度性”贫困治理的体制机制。一是补齐贫困地区社会治理短板。举办全省农村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培训示范班,举办“村官大讲堂”,面向“一区一州”和深度贫困县、定点扶贫县乡村干部代表开展示范性培训。培训优秀社区工作者,组织“最美乡村社区工作者”先进事迹报告团开展巡回宣讲,激励广大农村社区工作者积极投身新时代社区治理工作。二是夯实贫困地区社会治理根基。加强贫困村镇基层组织建设及互助合作组织建设,对标于乡村治理有效总要求,大力推进贫困地区的社会治理创新,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坚持科学系统思维,推进整体协同创新。三是维护贫困地区社会公平正义。着眼于贫困地区平衡发展,应重点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着眼于贫困人口,采取超常特惠特优扶持脱贫攻坚措施和乡村振兴战略措施;着眼于共享发展,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地区贫困人口在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分享改革发展的红利,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社会公平正义。
抓好组织协同:推进组织引领与组织振兴有效衔接。针对脱贫摘帽县,坚持贯彻“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确保脱贫不返贫,加强组织领导,持续发挥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驻村扶贫工作队转变为乡村振兴工作队。一是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优先配强农村基层党支部领导班子,把年富力强、有威望、有能力、讲公德、无私心的农民吸收进来、培养起来,真正打造出一支真正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党组织队伍。二是强化基层政府组织保障。衔接乡村振兴与脱贫减贫工作,最好应以县为主统筹推进,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县级各部门和乡(镇)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面分设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合理分工,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工作。三是标本兼治惩治微腐败。从加强教育引导、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纪律检查、加强法律惩处等多方发力,在体制机制上构建起打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
(责任编辑 沈 艳)
作者 杨俊伍 云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博士
2020年《社会主义论坛》第4期“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