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南山与银江河山环水绕,亘古相依,成就了永平坝子的神奇美丽。
永平县城坝子正西边,有两座山峰并肩而立,远看如飞凤饮江,共同形成永平坝子一个弧形的巨大屏风,这座秀丽伟岸的屏风相传叫做照天蜡烛,是个耐人寻味的名字。后来,照天蜡烛这个名字在民间逐渐被淡忘,仅有一部分老人有记忆。现在,人们普遍叫它天神庙背后了。相传,这个名字和历史上永平的两大奇观有关系,一是银江夜月,一是上水关的瓢。
清朝大文豪赵文哲在《银江月》中记下了“银江夜月”的奇观:
银江月晦月,传之自郡志。谓为无稽言,否或江有崇。
去夏我从军,有客腾冲至。乃云亲见之,五月日廿四。
是夜天宇晴,星纬灿相次。拦街人语喧,有月万目视。
客亦临江皋,江流自清驶。纷纷白毫光,波中忽鳞萃。
荡漾既久之,圆彩烂于燧。非月无可譬,此江在城郭。
见底玉沙被,潜只不能藏。今春我北还,道出永平治。
江边询父老,娓娓述前事。言此不易见,见则为上瑞。
其兆为销兵,次为大田利。忆昔金川平,垂象亦此地。
引领望太平,嘉名天所赐。我闻月之瑞,重轮及抱珥。
不知此何祥?存之可无议。独感父老言,一洒征夫泪。
“银江夜月”的奇妙之处在于“月终时分”,也就是天上没有月亮的时候,水中出现月亮,此为永平一奇景。银江河原名银龙江,又叫太平河,其中饱含着赵文哲诗里所感的永平人民对和平生活的祈盼。
历史上,银江河水流量大,流经永平坝子的线路几经改变,有很长一段时期,银江河流到现在老机械厂就转向东南方向,那个地方就叫上水关,上水关建有二圣宫,种植杨柳,上水关由于河流的转弯流向,河畔杨柳依依,每到月明时分,形成“三杨六影”的美丽景观。银江河转了一个弯后流到现在的银江大桥附近,形成一个径流面较大的水泊,也是观赏银江夜月的好地方。秋冬时节,天清星朗的时候,偶尔会有天上无月、银江河出现月影的奇观。月晦时分,清凌凌的银江河面一轮月影金光灿灿,恍若金月沉江心,莹润有型,似乎会随着水流移动。
《永昌府志》中也有记载:“银江夜月”,月终时分,银江河中有月影,如日沉江心,然见之不易。这种奇观,它的景致与月影有不同,像太阳落在水里。这个奇观,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大家都说,这个就是金月亮沉到了水底。常有人不顾水深冷凉,下水打捞,可是手一触到就成波光流散,人一离开,月影又莹润光亮。不停地打捞,不停地流散,又不停地打捞着银江河的金月亮。
永平民间有句俗语“上水关的瓢,不是你想捞就能捞。”说的是上水关的一大奇观。也是在天晴水清的晚上,就在上水关那个地方,会明显地看到随着清澈的流水,留下来一扇金光灿灿的瓢,不断顺水漂来又消失,又漂来。这个奇观一出现,人们就纷纷去看去捞,也像那个水中的金月亮,人去碰就散,人离开就光灿灿地在水流中出现。捞的人多了,就有了这句地方俗语“上水关的瓢,不是想捞就能捞。”老一辈常用这句话教育子女,不要做徒劳无功的事情。
据说是明朝时期,外来人口大量进入永平,银江河中的金月亮和金瓢突然就消失了。永平人议论纷纷,这金月亮和金瓢哪儿去了,也没有看到或听到是被谁捞了去?这可是永平的一件大事。人们仔细回想分析起了金月亮和金瓢消失的一些小细节。一些人发现,在那一年中,有几个好像是英国人也来看,一直在看,看得很认真,但没有下水去捞。后来,那几个英国人似乎随着金月亮和金瓢的消失而消失了。
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发现,在照天蜡烛的山顶,靠东北的地方有个新挖的山洞,似乎是挖过什么,可是洞里已经空无一物。有人比对过,按照物理学中光的原理,如果这里有宝物,那它的光线刚好直射到上水关和金月亮出现的地方。有人看到那几个英国人上过山。人们恍然大悟,银江河的金月亮和金瓢,原来是照天蜡烛里的宝物的光影。银江河的金月亮和金瓢,被那几个英国人挖走了,那几个英国人没有下水去捞,而是认真观察,用科学原理分析了自然现象,最终取得宝物。但这种说法,也没有人做过考证。
照天蜡烛是谁取的名?是什么时候取的名?它头顶那光亮璀璨的宝物是什么?是天生就有还是人为藏匿?这些疑问让永平人琢磨不透。难道是它头顶的宝物被取走,没有了宝物的光华,连名字都不好称呼了,才变成了天神庙背后。
而“上水关的瓢,不是想捞就能捞。”这句永平的俗语,一直流传了下来。
(责任编辑 沈 艳)
作者 张海燕 云南省永平县政协文史委
2020年《社会主义论坛》第2期“发现•求证•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