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精选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报刊精选 >> 正文
艺术呈现“制度创新”(高峰之路)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10日 16:54:49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至:

  作者:张亚斌  北京开放大学教授

  核心阅读

  我国当代作家怀着深厚的人文情怀,直接或间接反映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及其对社会、民族、国家前途的影响,聚焦制度创新与人民生存境遇、生命状态和生活质量的深刻关联,做出富有创造性的艺术阐释,为透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明状态、时代生活氛围和精神风貌等,提供了鲜活的艺术形象范本,汇聚成一部宏大史诗

  国家治理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关乎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最终要落在“人”上,这恰恰也是文学创作的初心所在。我国当代作家怀着深厚的人文情怀,直接或间接反映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及其对社会、民族、国家前途的影响,聚焦制度创新与人民生存境遇、生命状态和生活质量的深刻关联,做出富有创造性的艺术阐释,为透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明状态、时代生活氛围和精神风貌等,提供了鲜活的艺术形象范本,汇聚成一部宏大史诗。

  接力书写“站起来”

  塑像社会主义建设者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革命文学主要反映由中国共产党率领的人民军队,推翻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从而使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民得到赖以生活的土地。赵树理发表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通过新旧情况对比,突出废除封建婚姻制度、移风易俗和进行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如何通过卓有成效的社会组织,引导广大人民创造新的美好生活,任务尤为复杂和艰巨,文学作品对此进行了生动呈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利用互助协作的力量来发展生产力,得到广大农民拥护,使农村的合作经济快速增长,被视为我国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柳青创作的小说《创业史》根据这段历史,讲述以梁生宝为代表的农村优秀基层干部带领群众探索农村集体致富发展模式的故事,以文学的方式回答“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发生的”,生动记录时代变革和制度创新过程中广大农民的情感反应、心理活动和思想变化。《创业史》延续革命英雄主义传统,生动塑造了以梁生宝为代表的新中国农民“建设英雄”的新人形象,鼓舞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读者,为建设新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着力塑造了清溪乡10个家庭中的30多个农民形象,细致入微地表现了站起来的中国农民,摒弃小农意识,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初级社向高级社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展现他们走向共同致富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

  《创业史》《山乡巨变》等作品出现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绝不是偶然的,它们是在全新的时代中,人民的创造激情被唤醒而迸发出无穷活力的文化结果。它们源自火热现实,又充溢着理想主义情怀,把制度创新带来的社会变迁、精神活动化为不朽文字,为时代为民族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艺术呈现“富起来”

  描摹改革开放“弄潮儿”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深刻改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陈奂生上城》《陈奂生包产》等,集中描写当时农民观念变化,他们大胆进行生产尝试,以求改变贫穷命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则讲述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的人生奋斗故事,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老大孙少安在农村办起了砖厂,成为乡亲致富的带头人,弟弟孙少平则走进城市建筑工地和国有煤矿,成为技术能手和劳动模范。兄弟俩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收获富足与爱情、经历挫折与成功、体验痛苦与欢乐,在锲而不舍的奋斗历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样的一幕也在城市工厂不断上演。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讲述乔光朴到重型电机厂当厂长,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生产经营改革,让工厂面貌迅速改观。改革的一系列举措虽然遭遇种种阻力,最终却以行动和业绩证明这一探索成功的必然性,小说也借此揭示工业制度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小说的代表作,其共同特点是塑造了一批敢想敢干的企业家等新人形象。

  新人形象的出现,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制度创新为投身改革热潮的城乡居民搭建了一个大展宏图的历史舞台,使他们能够借助改革开放东风闯出一片天地。这些新人形象凝聚时代精神内涵,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行动和成就昭告人们:创新是硬实力,发展是硬道理。只有那些能够把握时代机遇的人,才能成为时代“弄潮儿”。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要善于“通过这些新人的形象,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创造活动”。

  这一时期小说创作具有浓厚现实主义特点,广大作家把人民情怀与形态多样的现实主义叙事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出一个有使命担当意识的现实主义审美文化语境,把文学的历史观照和形象的现实观照结合起来,描绘了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探索制度创新的社会风貌,演奏出一曲曲慷慨激越、催人泪下的现实主义文学凯歌。

  全面展示“强起来”

  抒写新时代“追梦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一历史进程及其广泛社会影响为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提供广阔表现空间,催生了一大批反映中国社会新变化的各类题材作品。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近年来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党中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随着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一系列扶贫题材小说先后问世。李明春《山盟》、税清静《大瓦山》、马平《高腔》、章泥《迎风山上的告别》、滕贞甫《战国红》等作品多角度立体化描绘农村脱贫致富的生动图景,讲述扶贫干部沉下心来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心路历程,反映轰轰烈烈的时代发展中的人生百态,为实现全面小康留下珍贵文学写照。

  生态小说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进行艺术化呈现。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叶广芩秦岭系列小说塑造了人类学家陈华等一批“具有生态文明智慧和生态文化人格的生态维护者”形象,他们敬畏生命,尊重生态规律,将人类道德关怀的范围延伸到动物身上,对自然和社会的心灵契合,有着独特认识和见解。小说《长虫二颤》讲述人与蛇的故事,说明人类要学会“用自然的眼光来理解社会,解读生存”,保护好人与动物的共有家园。

  反腐题材小说受到读者关注。通过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我国构建起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周梅森《人民的名义》《至高利益》《绝对权力》等作品,以生动故事反映这一历史进程。这些作品生动形象反映全面依法治国制度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巨大成就,为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提供生动艺术载体。

  除此之外,医疗题材小说关注生命健康,教育题材小说聚焦教育改革、青春成长,经济题材小说面向产业发展、市场监管……这些作品通过描摹生活万象和人情故事,反映社会风貌和世态人心。

  《 人民日报 》( 2020年01月10日   20 版)

责任编辑:王大林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