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19年 >> 第12期 >> 正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7日 13:25:24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分享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定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2018年以来,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乡村振兴工作安排部署,研究谋划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定位、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特色助农、品牌强农、融合富农,加快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

  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有序、开局良好

  产业发展方面。力争到2020年底红塔区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打造了烤烟、花卉、蔬菜、水果、生物药、畜禽等6大重点产业,农业总产值逐年稳步增长。一是产业融合发展成效凸显。全区现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6个,家庭农场56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75家。二是优质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升。17个养殖场、4个优特作物获得出口备案基地认证,23家企业、39个产品通过“三品认证”,其中绿色企业7家,产品22个,无公害企业16家,产品17个。三是农村发展活力提升。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全市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规范农村“三资”管理,清回账款350.87万元,村、组“三重一大”“四议两公开”基层工作法更加深入人心。

  生态宜居方面。近年来,红塔区持续加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城乡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提升。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统规联建”建设工作,全面启动1万户以上改造工作,并全面推行“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统规联建”的建设模式,使全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进一步得到规范。截至目前,全区12060户农危改任务已经全部开工,竣工10221户,竣工率84.75%。全区参加统规联建的小组超过256个,惠及人口接近5万人,涌现了李棋街道下赫社区一、二、三号地块和张石井自然村,北城街道梅园社区梅园村、研和街道关箐河村等多个优秀案例。全面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项目,以农村民房改造、环境卫生整治、科技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和村庄绿化美化亮化为重点,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彰显特色、打造亮点。投入资金1.48亿元先后完成了17个示范村(省级示范村9个、市级示范村8个)、110个市级整治村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群众生活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以“两污”治理、村庄绿化亮化、民房改造建设、村内道路建设、村庄乱象治理等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统筹推进各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深入改善村容村貌。截至目前,红塔区66个建制村中建成镇区污水管网128.8公里,建成镇区污水处理厂(站)20个,镇区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为100%。

  乡风文明方面。红塔区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振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精神。一是弘扬振兴乡村主旋律。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进”活动,增设宣传栏、宣传牌、主题文化墙,让文明新风得到多方位体现。二是典型带动文明乡风新风尚。设置善行义举榜,建设及举办道德讲堂。三是深入挖掘激发乡贤文化新活力。通过对人民音乐家聂耳、风云学士雷耀龙等历史名人及徐家清、陈宝贵、李明定等一批新乡贤的宣传,大力弘扬“敬奉贤人、见贤思齐”传统,让村民以家乡优秀传统文化为荣,保持良好乡风民俗。四是破立并举构建文明乡风新态势。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有针对性地解决人情往来负担重、侵害妇女权益等基层治理难题;建立道德评议会;积极开展家风建设活动,以好家风塑造好民风,带动文明乡风。

  治理有效方面。全面开展104个村(社区)的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工作,破除陈规陋习,推动全区法治意识和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更上新台阶;建立社区岗位评价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薪酬分配体系,大幅提升社区工作者收入,有力激发了治理活力;实施党建与基层治理“联建双推”,建立综治党建网格将党群服务、基层治理等延伸进网格。当前,刑事案件连续7年下降,命案从两位数降至一位数,辖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成功获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设立的最高奖项——“长安杯”。

  生活富裕方面。201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9.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2019年1至9月实现农业总产值24.25亿元,完成全年目标30.6亿元的79.25%;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30元,完成全年目标18461元的76%。

  力争实现乡村振兴工作新突破

  全面加强调研协调,制定出台统揽全局的工作机制。一是持续关注“三农”发展政策和趋势,超前研究应对红塔区乡村振兴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对策措施。二是开展统筹城乡发展和“三农”工作重大课题研究。当前要着重研究整合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乡村振兴的问题及建立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等问题。三是制定出台全区乡村振兴考核办法。切实履行好党委、政府赋予农办的综合协调、检查督促职能,与各乡(街道)和区直各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及时解决全区乡村振兴遇到的问题。

  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全域立体生态高效特色农业。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主题,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把发展生态高效特色农业作为主攻方向,构筑产品精品化、农民组织化、经营品牌化、产业外向化、发展持续化。一是加大基地建设力度,做大做优红塔区已形成的烟草、花卉等特色产业。二是充分发挥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作用,使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大力发展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四是发展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五是继续实施品牌战略、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效益。六是开展生态休闲农业建设,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继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一是垃圾处理。因地制宜建立“分级负责、全面覆盖”和“户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运行管理机制,形成“城乡一体、全域覆盖”的链条式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农村垃圾减量化和无害化水平。加快玉溪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及红塔区垃圾收集转运系统项目建设,实现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二是污水治理。按照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度、污水产生量,坚持控污与治污并重,建立完善上下游联防工作机制,加快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三是厕所革命。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类施策,通过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开放一批,提升整体功能。围绕公厕新建改造70座和户厕改造8443座任务目标,按照“建管并重、长效运行”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全区“厕所革命”的实施工作。

  建立完善农村工作指导员工作制度,有效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农村指导员工作要创新工作机制,着重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教育管理新机制。加强走访督查,对不能胜任工作的指导员实行召回重派。二是完善工作指导新机制。创新问题交办机制,构建交流平台,建立工作组长列席有关会议制度。三是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专职指导员队伍建设,研究推广乡、街道驻村指导员工作新机制。四是完善服务“三农”工作新机制。强化部门结对帮扶。五是完善激励导向机制。开展评优工作,完善考核体系。

  盘活用好农村土地资源,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土地是农村最好最大的资源,要盘活用好这个优势。一方面引导农民依法、自愿、平稳流转土地经营权,其中要探索中长期流转模式,发展稳定而适度的规模经营,实现从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同时,充分运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用集体土地、农民承包土地入股合作社,年底按股份分红,用股份带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实现土地资源保值增值,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另一方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做精做优粮、烟、菜、花、果、药、畜等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储运、批发,打通农业生产全过程,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和政策资金扶持,全力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鲜花产业链,目前以迪瑞特花卉公司为龙头带动,做优做强“一县一业”试点。坚持特色发展,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康体养生结合起来,推进大营街数字小镇、春和街道“春和景明”田园综合体建设,构建运行高效的乡村产业链。

  多方加大支持投入,改善乡村振兴物质条件。一方面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财政的投入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率,统筹安排各类功能互补、用途衔接的涉农资金,实现财政支出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补齐农作物设施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短板;优化政策导向,完善农业信贷体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引导金融资源下沉,建立健全适合乡村产业特点的金融体系。另一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业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鼓励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三新”农民创新创业,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优化服务乡村产业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加大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力度,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

  (责任编辑 王大林)  

  作者 任峻宏 中共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委副书记

原载2019年《社会主义论坛》第12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

责任编辑:苏宇箫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