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19年 >> 第10期 >> 正文
千古博南故事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4日 11:57:03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分享至:

  现代交通的飞速发展,使曾经热闹辉煌的博南古道及古道上的马帮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人们脑海中泛黄的记忆。但无论如何,博南古道和马帮的存在和发展却依旧有迹可循。古道、古道上每一块亮滑的基石、古道旁的每一户人家、古道经过的每一个村庄,无不真实地见证和呈现曾经靠马匹驮来的历史;它们虽然与现代交通运输相去甚远,但两千多年的古道马帮故事却厚重而丰富。

  抗日战争时期,翻山而过的博南古道演变发展成了绕山而行的滇缅公路;新中国成立后,滇缅公路发展成为320国道;如今,320国道发展成为穿山而过的大保高速公路和在建的大瑞铁路。

  博南古道就像一条穿梭千年的纽带,串联起了滇西一部完整的交通发展史,也带给了沿途区域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特点形成的无限促动力。

  文化方面,博南古道促成了东南亚文化圈和云南边屯文化的形成。东南亚文化圈指的是整个东南亚片区,包括中国西南、南亚和东南亚诸国,直到现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还有50多个相近相似的古文化现象,比如铜鼓、纹面、瓦罐葬等,这些文化现象之所以有着共同的族根族源,主要得益于南方丝绸之路的链接、输送和传递。

  博南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还体现在军事战略上。大汉王朝最初寻找与改建博南古道,和其在南方实行的边屯措施,出发点都是为了在南方开疆拓土,均为保障国家安全、疆域完整。就永平县来讲,汉代置建博南县就是为了守住博南山上的叮当关。叮当关是博南山顶端、四周环山的一块平地,博南古道从中间穿过,至今插旗堆、擂鼓堆、前哨、二哨等地名依然存在。就这些名称而言,就是一个完整的古代军事指挥体系。公元76年,博南山西山坡的前哨发现哀牢人柳貌率领着2000多人渡过澜沧江来攻打博南,便立即以狼烟传递敌情给二哨,二哨及时把消息传送到叮当关,叮当关守兵用同样的方式报送敌情给博南县治所在地花桥村,花桥村的大量驻军立即到叮当关排兵布阵,静候敌军进入埋伏。柳貌中计,进入叮当关,只听见擂声震响、旌旗烈烈,昆明人与汉军四路冲杀下来。最终,昆明人卤承率领的博南驻军,不仅灭杀了哀牢叛军,还砍下头领柳貌的头颅,快马传到洛阳请功,卤承被汉明帝刘庄封做了“破虏榜邑侯”。

  到了后汉三国时期,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博南古道沿途留下了许多相关的传说和痕迹。永平境内,有记载的武侯祠有两个,现在完好的关帝庙有两个。花桥村的关帝庙每年都还过着关帝的诞辰会,庙前用红布标语的形式书写一副对联“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散胆,单刀会鲁肃东吴豪杰尽寒心”。对联的作者是花桥狮灯队传承人杨时讯。花桥村在明朝时设立过永平御所,领长官是吴理将军,三代在花桥世袭领长官,所以吴姓是花桥村现在最大的姓氏。

  杉阳除了习俗,还有口味、口音,包括现在集市售卖的物品、小吃都还有浓郁的古道马帮生活的迹象。比如小摊位的草烟,路摊上小有名气的油粉、霉豆腐,路边火炕陈烟老店,一溜排的篾编用具,长期摆在同一地点烧制的老土罐,小乌梨儿、掸尘果儿,还有人们满口的“钱儿”“女儿”“雀儿”等标准的卷舌音,都是一个个潜在的老故事。

  就现实而言,博南古道还蕴含着丰富旅游资源和开发价值。博南古道沿途古迹遗痕众多,故事传说丰富。古迹类型包括古驿村落、寺观庙庵和津关桥梁。人文故事包括桂馥、马可波罗、徐霞客、杨升庵、永历帝、林则徐、赵藩、李根源、徐悲鸿、埃德加·斯诺等中外历史名人在古道上留下的足迹。

  被明史推为明朝第一才子的杨升庵,因“议大礼”事件被庭杖两次,戍边永昌卫(今云南省保山市)36年,自号“博南山人”。在首达戍边途中,人生跌进了低谷,情绪十分低落,在今永平县杉阳镇古道长坡上吟诗长啸,留下了一座“叫天山”;到了霁虹桥东岸桥头则有世交张志淳一家老小数口迎接,于是在真情激发下,一曲千古绝唱《临江仙》脱口而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云南的游历大部分时间都行进在博南古道的路线上。在永平,他赶了一次银江河桥头的集市,买了一把青豌豆,到曲硐自己生火煮了一顿饭,喝了一杯酒,泡了个温泉澡,便赶往明朝嫡嗣朱铸成开的滇西名胜宝台山。虽然由于朱铸成远游去了,徐霞客不得相见,但是宝台上作为“古弥勒道场”的山势佛脉在徐霞客的笔下就此得以真相大白。最难能可贵的是,徐霞客对澜沧江上的霁虹桥、博南山的古关隘考察描述后,对博南之地有了个“迤西咽喉,千古不变也”的定语。

  清朝大儒桂馥60岁,从山东曲阜来到永平任知县10年,卒于任上。他在体验了青苔沿着床脚往上生长、路边鸟儿迎着路人怪吼的孤独后,却也把整个云南的文字学水平拔高了一筹。今天,我们能够用“垛木房”“鸡枞”等词汇向外介绍云南,多亏了这个《说文解字议证》五十卷的作者在云南小小县令岗位上的经历。他在云南,不仅以大儒风范广泛传播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还对云南的许多生产生活元素进行归纳、考证,让许多地方文化归档入流。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在去延安前便走了博南古道,以新闻游记的形式写了一批文章,在美国当时的《太阳报》上发表,介绍沿途所见所闻所感。这次旅行途中的文章,结集出版为《马帮旅行》。那时的永平给埃德加·斯诺的映象是特别好的。关于永平,他写了两篇文章,文中无不洋溢出他对永平的好感:永平坝子,犹如一块“拼花图案”;永平的县长不仅“牙齿雪白”还会吟诗赋词;永平的平民好奇可爱……

  如今,在博南古道上,过客不再匆匆,相反,他们已经变成闲暇者了。他们听风从松林穿过的声音,看青石板上的马蹄印,感受时光在此凝结。两千年的光阴,带走了博南古道的车水马龙,却也仁慈地为它换上了一份静谧和安详。沿途“一山有四季、隔里不同天”的地理特征和古道本身的线形特征,使其在不同的段落呈现出不同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光。比如在博南山顶,海拔2700多米,冷凉多雾,现在依然保持着原始自然生态;而博南山的西山麓杉阳坝子却是典型的亚热带河谷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即便冬天也很暖和;博南山东山麓的永平坝子则四季如春、温暖湿润。在永平县境内的古道沿线,18万亩原始森林生态片区聚集了1000多种植物,其中不乏水青树、云南山茶、白菊树、木莲花(上关花)、凸尖杜、伯乐树等珍稀植物种。这些树,稍不留神,就长成了一道风景和奇观。在宝台山森林管理所内有工作人员从森林中移栽来的两株茶花,经专家鉴定都是其他地方没有发现的新种,被命名为“宝台红”和“博南红”。在森林的边缘地带,有一株滇山茶,当地人看着也只是一株有点高的树而已。经过国际茶花大会的专家测量,这棵树高28.1米,刷新了世界滇山茶高度的记录,亦被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机构认证为“世界最高滇山茶”。因为古道沿线植被保护得很好,所以不乏大小型野生动物。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既为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样本,也为旅游体验者打造了一条探幽寻美的蹊径。

  (责任编辑 李建宏)  

  作者 张继强 云南省永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原载2019年《社会主义论坛》第10期“视点•读书•美篇”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