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抓住“文明视野”这一“根本”深入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除了上述“理论主题”“思想主线”“精髓真谛”“鲜明品格”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就是“文明视野”,即:传承中华文明、包容世界文明,在历史、现实、时代相交汇的文明“大坐标”上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
科学的思想理论是社会文明规律的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之所以具有穿透历史、指导现实、预示未来的永恒思想魅力,就是因为这一思想理论充分吸收了人类社会一切思想文明成果,具有宽广的文明视野和博大的文明胸怀,深刻探索和阐明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创造现代文明、走向更高文明提供了强大的认识工具和思想武器。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具有宽广的文明视野和博大的文明胸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对中华文明的时代性传承,又是对世界文明的时代性借鉴,从本质意义上说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再造。正是站在历史、现实、时代相交汇的文明“大坐标”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思想,作出了世界文明“多彩、平等、包容”的重要论断,在中外文明相交融的大视野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中华民族是具有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的优秀民族。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坚持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态度对待中华文明,突出体现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加以审视,从而深刻揭示了中国道路的文明发展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使命,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定道路自信,其深层文化依据正是在于,这条道路虽然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明确形成的,但却是从历史深处走来,具有深刻的历史生成逻辑和厚重的文化自信底蕴。 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精辟揭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5000多年、170多年、60多年、30多年——这几大时间节点,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形成的历史文明轨迹,彰显着中国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的文明演进规律。正是通过对中华文明演进规律的深邃揭示,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重大论断,精辟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四个自信”,成为我们党领导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强大精神支柱。
在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明、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用宽广的文明视野认识世界文明,以博大的文明胸怀包容世界文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大文明观,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深刻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与人类现代文明相交流、相融合的发展方向。这可以说是一种大文明观,在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乃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