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大理 >> 正文
弥渡县:整治空心房 腾出新土地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16日 11:32:33  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弥渡县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规范农村土地利用和管理——整治空心房 腾出新土地

  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规范农村土地利用和管理,弥渡县委、县政府于2019年2月起,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空心房”整治,推动“一户一宅”的“革命”。

  弥渡县坝区面积132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7%,而在坝区居住着71.9%的人口,坝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76人,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除大理市之外坝区人口密度最大的县份。

  大量“空心房”的存在,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加剧了农村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形成了农村新的安全隐患。在“空心房”地带,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管理缺失,脏、乱、差现象普遍突出,农村人居环境恶化。

  在整治中,弥渡县坚持“一户只能一宅、建新必须拆旧、批新必须退旧”的“三个原则”和“一户多宅”必拆、“老旧危房”必拆和“影响村貌”必拆的“三个必拆”,在推动“一户一宅”政策落实和“空心房”拆除工作中,“拆出了美丽,拆出了公平,拆出了空间”。

  拆出美丽

  人居环境大蜕变

  “房前屋后要干净,多讲卫生少生病;垃圾不要随处倒,栽花种草讲美观;爱护环境都有责,人人动手就不难。”走进弥渡县新街镇董和村委会大荒地村,这一则宣传标语吸引住记者的眼球,而巡回村庄一圈,处处干净、整洁。

  “这里因为荒凉,所以地名叫大荒地。”弥渡县新街镇党委书记李聪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荒地在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环境卫生方面的“脏、乱、差”却一直困扰着这个65户的小山村。

  “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我们发现由于‘空心房’太多,没有人管理,加上大家没有养成干净整洁的卫生习惯,所以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大荒地村民小组长张林保介绍,全村一共65户,但老旧危险闲置房就有35户。

  为全面提升大荒地村幸福指数,新街镇党委、政府下定决心,以“空心房”整治为突破口,从2018年开始,对大荒地村进行“重塑”。

  “作为村干部,我家的危旧房不先拆除,其他人家的就拆不了,全村都在盯着呢。”在危旧房拆除工作中,作为小组长的张林保第一个拆除了自家的危旧房。随后,村内党员和村民理事会成员、村民代表跟上,再到群众,短短一个月,全村危旧房全部被拆除。

  “拆掉的是危旧房,建起的是新家园。”大荒地在“空心房”整治中,采取一手拆除危旧房,一手提升人居环境的方式,让大荒地村实现完美蜕变。

  “我们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利用村内闲置空地、房前屋后建成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张林保介绍,在村干部及党员带动下,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村民自发为村庄道路的美化捐资捐物,做成古色古香的花盆种树栽花,用竹子栅栏、木栅栏围绿补绿,实现以绿治脏、以绿治乱,有效提升了人居环境。

  拆出公平

  一把尺子量到底

  公平、公正、公开,弥渡县在“空心房”整治及“一户一宅”推进过程中,始终秉承“三公理念”,坚持“一碗水端平”,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

  “不搞特殊,没有特例,政策面前人人一样,户户平等。”弥渡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陆成瑞介绍,各级干部带头做表率,做到不存私心、公正办事。对涉及农户、测量面积、兑付名单等各项工作环节,做到及时公开,确保整治工作公开、透明、规范。

  在整治工作中,弥渡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云南省城乡规划条例》《大理白族自治州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弥渡县农村居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一户一宅、批新退旧、建新拆旧”政策,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结合弥渡实际,对‘空心房’整治收回的土地,县人民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按照每平方米75元(每亩5万元)的标准给予村集体一次性补助,主要用于村内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及‘空心房’退出户地面建筑和地上附着物的合理补偿。”陆成瑞介绍,全县摸底排查出“空心房”10335多宗,已测量6816宗1704亩,已拆除6241宗1494亩,收回宅基地证279户,盘活的土地已用于土地增减挂818亩,解决群众宅基地刚性需求259亩、村庄公共建设用地135亩,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县委、县政府这样做我们老百姓心服口服,大力支持。”大荒地村民小组村民张成汉介绍,在全村“空心房”整治和人居环境提升过程中,全村群众看到了公平、公正,也看到了希望。让他感触颇深的是2019年春节,全村“破天荒”地在一起吃了一顿年夜饭,270多人聚在一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除了吃好喝好之外,还组织跳绳、捉鱼、捉鸭等比赛活动,全村人的心凝聚在了一起。

  “幸福就是公平公正,幸福就是邻里和谐。”张成汉介绍,在综合整治工作中,村里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户主会、群众会等,制定出了《村规民约》,建立了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监督制度、保障机制等。

  拆出空间

  新发展用“新土地”

  站在红岩镇青土坡村老村寨上方,村民左云权指着20多亩绿油油的玉米制种基地说:“去年,这里还是杂草丛生、残垣断壁的老地方;现在已变身为‘包谷制种园’。”

  左云权介绍,青土坡村共有66户214人,因泥石流,全村于2012年实施了易地搬迁项目,搬迁户48户。搬迁后老房子一直空着没人照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老房子出现倒塌现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转折点终于来临。2018年,青土坡列入土地增减挂项目,红岩镇党委、镇政府通过政策宣传、入户做动员工作,实地测量,签订拆除协议66份,涉及拆除农户66户,拆除房屋面积14208.7平方米(21.3亩),土地整理后,复垦可耕土地15334.1平方米(23亩)。

  “全村通过村民大会,第一年500元承包出去试种,试种成功了,来年再以整体对外承包的形式承包,土地归集体所有,承包金用来全村分红。”左云权看着“复垦”后的土地,微笑起来。

  “红岩镇按照‘空心房’综合整治腾出的’新土地,解决农村宅基地刚性需求、满足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需要、统筹土地增减挂项目的‘三个用途’和‘复垦、复绿、复美’的要求,认真抓好各项综合整治工作。”红岩镇党委书记赵登银介绍,红岩镇“空心房”拆除后,盘活的部分土地通过合理规划,40%以上用于土地增减挂复垦,60%的土地留给村集体,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美化、绿化、亮化。

  “弥渡通过‘一户一宅’空心房整治,起到了‘一石多鸟’的效应。”陆成瑞介绍,农村闲置土地有效盘活,一方面有效缓解了农村建设用地供需矛盾,解决了农村农户建房五年刚需。另一方面,群众的法治意识得到明显增强,村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私搭乱建、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得到根本扭转,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云南日报记者 博达

责任编辑:王大林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