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文史博览 >> 正文
峨山彝族自治县传承红色文化的探索实践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09日 10:24:37  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保护利用革命遗址 加强党史国史学习——峨山彝族自治县传承红色文化的探索实践)

2017年完成修复的中共滇中地委觅池冲旧址

  作者:宋绍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最近,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强调要把学习领悟党史、新中国史作为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径,在深入学习和不断领悟中,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弄清楚艰苦卓绝是什么、是怎么来的,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做到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

  保护利用革命遗址,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是一项重要的党史工作。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通过不懈努力,修复保护革命遗址取得一定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补齐短板、加强弱项,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实践。

  珍贵的“教科书”

  峨山县是滇中革命根据地,是云南省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县。从1944年3月到1950年10月的革命斗争中,县工委、滇中地委、滇中独立团组织领导各族人民开辟革命据点、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武装起义、摧毁反动政权、建立和保卫人民政权,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程,在峨山县留下32处革命遗址,这是党史教育的珍贵“教科书”。

  这些革命遗址,在峨山县乃至滇中地区的革命斗争时期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中共峨山县工委诞生地旧址”,铭记着1944年3月省工委派中共党员王以中到峨山中学传播革命火种、开展地下革命活动,1946年7月成立滇中地区第一个县工委——中共峨山县工作委员会,在进步师生中培养240多名革命骨干,开展爱国统一战线工作,深入农村开辟革命据点,为武装斗争积蓄革命力量,峨山中学被誉为“滇中革命摇篮”。“中共滇中地委觅池冲旧址”,镌刻着滇中地委的一段重要历程:1949年6月,滇中地委进驻甸中镇觅池冲村办公,这里一度成为滇中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峨山起义武装革命活动旧址”和“峨山游击大队缩编旧址”,见证了滇中地区革命武装主力——滇中独立团前期的磨砺成长:1948年11月,参加峨山武装起义的主力部队转移到小街大棚租村集结,成立由县工委领导的峨山游击大队,击退国民党反动武装的进攻,在武装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12月15日在大龙潭乡以他斗村整编为50余人的“云南人民反蒋自卫军峨山游击大队”(其余人员回原地坚持游击斗争),以武工队的方式在峨山、易门、双柏交界地区开展游击斗争,解放双柏县的新街乡、索全乡,扩大了革命根据地,后来峨山游击大队先后扩编为滇中游击支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独立第一团。

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序列(云南境内)

  近年来,峨山县先后对6处革命遗址实施抢救性修复保护,在两个乡镇修建烈士陵园。目前,全县32处革命遗址有1处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列入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滇中地委觅池冲旧址”现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玉溪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县级“领导干部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每年到革命旧址开展党史、党性现场教学的党员干部均保持在1.5万人以上。这些修复后的革命遗址,较好地发挥出讲好红色故事、传承革命传统、开展党史教育的作用。

  修复保护中存在的短板

  革命遗址是弥足珍贵的不可再生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必须倍加珍惜,加强保护。但在基层修复保护革命遗址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短板和弱项,制约着修复工作的开展和保护成效。

峨山县工委诞生地峨山中学被誉为“滇中革命摇篮”

  统筹不力,规划不系统。对革命遗址的修复保护未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影响了修复保护工作的长期性、持续性开展。没有把革命遗址修复保护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计划等统筹起来,一些地方修建道路、村组宅基地“统规联建”、棚户区改造等,有违革命遗址保护的基本要求。对修复的可行性考察不够充分,修复保护有一定随意性。革命遗址是开展“红色旅游”的重要的独特资源,但未纳入发展全域旅游的布局规划,红色资源与旅游业的融合程度不深,开发利用不足。

  机制滞后,职责不明确。部分乡镇(街道)、村组,对辖区内革命遗址的保护工作重视不够,管理、保护的责任主体不明确,管护效果缺乏明确的制度和量化标准。

  经费匮乏,修管无实力。受经费制约,革命遗址修复保护利用工作受到不少制约。

  维护低端,作用不明显。一些修复后的革命遗址在更好发挥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功能方面,除了受到区位和交通条件制约,也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少数较为完好的革命遗址兼有民事房功能,显得不够严肃庄重。已修复的革命遗址在布展技术、展出内容和展出方式等方面,水平较低,形式单一,削弱了吸引力。另外,解说员队伍亟待建设和加强。

  切实加强修复保护工作

  革命遗址遗迹的不可再生性及其濒危程度,使修复保护工作更趋紧迫,亟待采取有效措施补短板、强弱项。

2015年完成修复的峨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立旧址

  加强统筹规划。要把革命遗址修复保护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切实把“红色旅游”与文化旅游发展深度融合,争取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向红色文化资本转变,借助“一部手机游云南”等平台建设,加大包装推介力度,促成“红色旅游”与全域旅游实现共建双赢。结合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把革命遗址保护纳入城乡建设和村组发展详细规划,加强修复和保护。借鉴“中共滇中地委觅池冲旧址”的“红色乡村、幸福家园”示范区建设项目经验,整合各有关部门力量,突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对革命遗址周边环境、道路交通、维护修缮、文物收集等工作超前谋划、统筹安排,加大对革命遗址综合保护力度。

  健全长效机制。革命遗址修复保护工作要“一张蓝图绘到底”。要坚持属地管理原则,由党史部门负责制订修复保护规划,指导和协助修复项目实施,把好史实关,同时切实理顺县级相关部门、乡镇、村组的关系,协力齐抓共管。要明确管理目标,制定管护的具体规定,明确管护职责,细化管护措施,强化管理手段,量化管护效果,动态跟踪督查,力求管护效果最大化。要固化保障机制,把革命遗址修复保护和日常维护的经费纳入县级财政年度预算,逐年加大修复保护力度。

  抓好修复环节。加强修复保护工作的科学管理和制度建设,让有限的资金实现效果的最大化。必须在制订方案、编制预算、依规招投标和资金管理、审计监督、质量监管等各个环节,依法依规依纪强化细化管理,确保施工质量。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修旧如旧、合力保护”的原则,最大限度保持革命遗址的历史原貌和历史价值。

已完成修复的峨山游击大队整编地旧址

  拓展充实内涵。近年来,峨山县在修复革命遗址主体建筑的同时,不断改进和加强图文实物布展和增设多媒体、查询机等设施,扩展充实展出内容,有效增强了革命遗址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说服力。

  (作者单位:中共峨山彝族自治县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责任编辑  耿嘉  郭笑笙

责任编辑:王大林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