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说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漫画说 >> 正文
【今日视点】永仁:“三产融合”闯出新路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01日 09:56:59  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至:

云南日报美编 张维麟 制图

  话题

  近年来,永仁县积极打造县域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以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发展一产,以生物加工为重点加快推动二产,以精品旅游为突破大力提升三产。在实施三产融合过程中,“三产融合+脱贫攻坚”已经成为当地农业转型发展的新模式。

  油橄榄观光旅游大有可为

  永仁绿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油橄榄种植、良种繁育、加工、油橄榄文化推广的现代农业企业。目前除特级初榨橄榄油外,公司还开发出了橄榄油香皂等衍生产品。

  “一产种植和二产精深加工实现融合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油橄榄的经济附加值。”永仁绿原公司总经理毛增辉告诉记者。公司下一步计划发展观光旅游,打造一个油橄榄文化体验中心,让游客既能够了解油橄榄的历史文化,也能体验亲手采摘、现场榨油、自助灌瓶的乐趣。此外,公司还计划通过认领油橄榄树方式,通过有效管理,让每位认领人每年都能收获到高品质的橄榄油产品。

  绿原公司曾获得“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楚雄州示范企业”称号。毛增辉告诉记者,公司未来也将继续践行脱贫攻坚的使命担当,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发动周边山区贫困群众扩大油橄榄的种植面积,让油橄榄成为他们脱贫增收的重要保障。

  永仁太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也是永仁县一家从事油橄榄种植加工的大型农企,位于莲池乡的公司总部深加工厂房建设已近尾声,一名外国老人在翻译的陪同下正一边调试机器,一边向公司员工讲解。太谷公司生产副总经理曹通兵告诉记者,这是来自以色列的种植专家顾问,此次购买的油橄榄深加工生产线就是通过这位专家从土耳其引进的,整套设备共计300多万元人民币,由卧式离心机、碟片式离心机等组成,囊括了从油橄榄鲜果清洗、筛检、去壳,到冷榨出油的全部流程。

  曹通兵对记者说:“这套设备一小时能产600多公斤油,未来我们计划上两条生产线,每年可产油5000吨。”

  太谷公司现种植油橄榄1.3万亩,聘请了120多名夫妻工进行管护,其中30%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除每月薪金外,公司还推出了超产奖。曹通兵告诉记者,去年一对夫妻工超产50吨,就获得了1.5万元的奖励,如果加上年工资收入6万元,他们去年的收入就达到了7.5万元。

  “公司下一步将全力打造工业观光旅游。”曹通兵指着厂房悬空的一排金属支架告诉记者:“以后那里就是观光通道,我们会用玻璃封起来,游客站在上面就能看到橄榄油从鲜果到成品的全过程。”

  芒果航空旅游线呼之欲出

  永仁哲林实业有限公司是永仁县的芒果种植大企。公司芒果种植区位于该县境内一片广袤的高山丘陵地带,如血管般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连接起3.8万亩晚熟芒果,场面蔚为壮观。

  哲林公司永仁基地副场长冯通告诉记者,当初之所以选择入驻永仁,看中的首先是这里独一无二的光照资源,其次是各项开支综合下来的低成本。哲林公司晚熟芒果的上市时间可以延迟至十二月,与全国其他芒果产区相比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

  据了解,哲林公司的员工中有168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到员工总数的36%。有的贫困户将地租给公司,一年租金就有3万多元,同时又在基地打零工,每天还有85元的收入,一年下来的家庭收入也很可观。

  依托3.8万亩芒果种植资源,哲林公司计划投资4.76亿元打造航空观光旅游。冯通告诉记者,目前通用机场选址、可研报告及气象采集等工作已经完成。未来机场具备多重功能,包括森林防火、私人飞机养护、驾驶培训、滑翔伞、飞艇等,届时永仁方山、金沙江风光以及哲林芒果花海将被打造成一条黄金航空旅游线。此外,机场周边还将配套一个五星级酒店和一个大型生态公园。

  冯通说:“随着乌东德水电站的投入运行,金沙江水面将扩宽成一个类似三峡的河谷观光带,目前哲林公司在金沙江边有6公里长的芒果种植带,距离水面的落差高度仅有800米,待到花开时节,乘船置身其中,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樱桃村”借船出海名利双收

  享有“樱桃村”“探险宝地”的落水洞村位于川滇交界,隶属于永仁县维的乡大保关村委会,与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啊喇乡接壤,距离攀枝花市45公里。

  落水洞村共有农户33户,人口136人。特殊的气候、光热、土壤条件,让这里尤其适宜种植樱桃、冬桃等高原特色经济林果。目前,全村樱桃种植面积达3200亩。2015年,落水洞村携手攀枝花市举办了首届滇川落水洞樱桃文化旅游节,旗开得胜。截至目前,该旅游节已成功举办了5届。攀枝花市是全国知名的“康养胜地”,落水洞村借船出海,不但提升了自身知名度,同时也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游客资源,带动了整个区域的旅游经济增长。

  如今,落水洞村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链已基本形成,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带火了一方经济的同时,也让广大村民实现户均旅游收入2万多元。

  维的乡的另一张“绿色牌”是板栗。维的板栗已有30多年的种植历史,由于当地日照时间充足、昼夜温差大,维的板栗质量上佳,在业界享有名气。截至目前,全乡共发展板栗3.81万亩,实现产值3900万元,人均增收3400元。

  据了解,维的板栗目前已完成“维的印象”商标注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已通过州级验收,正等待省级评审,有望年内获得授牌。下一步,维的板栗将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依托总投资370万元的板栗深加工厂的建设,将维的板栗打造成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果果”。

  云南日报记者  秦明豫 饶勇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大林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