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大理 >> 正文
尽锐出战 决胜脱贫攻坚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2日 16:26:45  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至:

  云南日报记者 博达   通讯员 罗蔚华 禹胜章

  弥川七月,久旱逢雨,万物生长,生机勃发。从一马平川的弥渡坝子,到山高路远的冷凉山区,处处涌动着锐不可当的攻坚热潮,一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让小河淌水的故乡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弥渡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理白族自治州近五分之一的贫困人口集中在这里。全县共有贫困乡镇4个,贫困村52个,其中深度贫困村34个,贫困人口18004户69773人,贫困发生率25.26%。在脱贫路上,弥川儿女砥砺奋进,铿锵前行,5年累计减贫6329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12%。

  今年以来,弥渡以开局即决战的状态,以钉钉子的精神,以拔钉子的方式,限时清零销号问题,一个一个拔掉问题钉子。工作中,县委、县政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严把节点进度,补短板强弱项,强化行业扶贫,持续发力、纵深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进入最后冲刺决胜阶段,为全县高质量脱贫摘帽奠定坚实基础。

  尽锐出战  党员干部干起来

  立下军令状,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心,众志成城,尽锐出战。弥渡县乡两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既挂帅又出征,构建了高效运转的脱贫攻坚指挥体系,调整充实产业扶贫等11个行业扶贫指挥部。“书记抓、抓书记”,构建县乡村组党组织书记齐抓扶贫的工作格局。县处领导挂乡(镇)包村,县委常委、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担任乡镇第一书记。严格落实部门挂包责任,建立乡村组包保责任体系。逐乡逐村建立帮扶台账,逐户逐人落实帮扶责任。按照优秀干部必下、新提拔干部必下、后备干部必下“三个必下”原则,选派359名干部组建85支工作队驻村开展帮扶工作。

  “决战关头,除了胜利,我们无路可退!今年以来弥渡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三率一度’标准,紧扣‘实现3500人以上贫困人口脱贫、8个贫困村出列,全县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的目标,‘干’字当头,精准发力,补齐短板,在高质量脱贫上狠下功夫。”大理州政协副主席、弥渡县委书记沙伟风说。

  从早到晚、进村入户、访贫问苦、宣传政策、发动群众、查短板、补弱项等,这就是苴力镇白邑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日常,也是全县85支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日常。

  “好记性不及烂笔头,群众反映的每一件事,都记在本子上,经常拿出来瞧瞧,就不会忘了去做。”白邑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张化进村入户总会带上一个小本子,把群众反映的问题都记在本子上,一条条去落实。这样的小本子,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弥渡扶贫干部人人都有。

  每月制定工作目标任务清单,每周通报销号进度,责任到人,精准到点,张化和他的队友一刻都不敢耽误。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白邑村喜摘贫帽。张化说:“群众路线就是白邑的法宝!仅仅一个月,我们发动全村1632名群众投入5000余个义务工,净化、绿化、美化村庄,共建、共管、共护、共享美丽家园。”

  弥城镇长坡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李富萍说,能为父老乡亲办实事、解难题,这是一种幸福。

  “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我县最让人振奋的是干部冲上前了,群众跟上来了,大家都干起来了。”弥渡县委副书记欧阳学礼深有感触地说。

  “我是党员我先上,我是干部我先干!”这句话响彻弥川。

  夯实基础  找准短板补起来

  德苴是弥渡最干旱的乡镇,而北片区则是德苴的旱中之旱,当地老百姓祖祖辈辈盼水、望水。这里的每一片屋檐下,都有一个收集雨水的装置。老百姓千方百计收集雨水,储存在水窖中,用以解决大半年的生产生活用水。2019年1月,投资2013万元的德苴北片区光伏提水项目顺利完工,解决4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7490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困扰这片土地几代人的缺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实现了山上人吃山下水的梦想。

  根深方能叶茂。弥渡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5年来,弥渡建成“五小水利”工程2.8万件,建成农村供水工程327件,行政村100%通自来水,农村自来水供水率达98.01%;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补短板项目,巩固提升3.03万人饮水安全。坚持“凡危必改”,全面消除2018年排查出的12267户危房,2019年对农村住房再进行安全性等级认定工作,限时清零销号。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740公里,100%的行政村、60%的自然村通硬化路,所有自然村通公路。全面消除中小学和幼儿园危房,在全州率先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工作国家评估认定,在全州率先实现教育信息化。群众用水难、出行难、就学难等问题有效解决。

  强化增收  多措并举富起来

  “在脱贫攻坚决战中,一百减一等于零,容不得丝毫麻痹大意。弥渡始终坚持扶贫措施到户到人,因户施策,精准滴灌,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弥渡县长张世伟表示,6年来,该县累计投入扶贫领域资金50多亿元,大力培育增收产业,全面补齐短板弱项,确保贫困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收入有保障。

  地处冷凉山区的马厂箐村有70户280人,以前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近年来,马厂箐村立足山地资源优势,“党建引领+村民自治”引导村民种植重楼等中药材600多亩,彻底摆脱贫困走上小康路。如今的马厂箐家家种重楼,户户建洋楼,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以上,成为脱贫致富模范村。

  记者从弥渡县扶贫办了解到,弥渡县以产业培育和转移就业为抓手,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以高原特色产业“一棵菜、一头猪”为支撑,走“种养相加、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产业增收之路。巩固烤烟支柱产业,2018年带动4037户贫困户增收7670万元。支持农户发展蔬菜、水果、中药材、花卉种植和肉牛、生猪、土鸡、蜜蜂养殖等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投资7.45亿元的50万头正大生猪养殖产业扶贫项目加快推进。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新型经营主体575个,涉及贫困户18004户。抓实金融扶贫,今年上半年累计发放“畜牧贷、金蔬贷、安居贷、金牛贷”等信贷资金1.77亿元,发放扶贫小额贴息贷款2.4亿元,有效解决产业发展资金困难问题。抓实电商扶贫,引进电子商务企业12个,1至4月农产品上行交易销售额达6222万元。抓实就业扶贫,深入推进沪滇劳务协作,建立劳动力对象、用工需求、公益性岗位“三个清单”。常年在外务工8.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人口1.5万人,年人均增收2.4万元。

  激发动力  人民群众动起来

  在苴力镇腊木柏村,有一位单腿战贫困、自力更生拔穷根的先锋模范,他就是毕怀忠,省级光荣脱贫户、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报告会最美人物。他带领贫困村民和残疾人成立怀银农家土鸡养殖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年产值100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富能手。

  只有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才能从思想上走出贫困。弥渡县扶贫办主任黄志文介绍,弥渡坚持扶贫、扶志并举,结合村民自治试点有益实践,以“爱心超市”为载体,深入开展“五净一绿一规范”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有步骤地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革除生活陋习,主动参与脱贫攻坚。

  九尖山村民小组是牛街乡木掌村委会的一个彝族村民小组,全组33户124人。记者一行踩着弯弯曲曲的石板路,在茂密的核桃林里穿行,林间竹篱瓦舍若隐若现,间或有花枝旁逸斜出,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峰回路转,“我家门前我负责,我的范围我整治”几个稚拙的大字映入眼帘,看得出是村民亲手写的。每一户农家,花木扶疏、瓜果环绕。每走一段,就会遇见一个标识牌,上书道路卫生分段管护责任人。

  谁能想到,九尖山曾是木掌村委会最令人头疼的后进村。九尖山人靠山吃山,打一季核桃、找一季菌子,拖沓懒散惯了,污水横流、垃圾成山视而不见。

  “牛街乡以‘爱心超市’为抓手,整乡掀起‘五净一绿一规范’美丽庭院建设热潮,看到四邻八寨一个个变美了,九尖山人再也坐不住了。”九尖山村民小组长鲁正中介绍,在村党支部和村民理事会引领下,全村总动员,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义务投工投劳美化家园。短短几个月,九尖山成全乡美丽庭院建设示范村。

  在“党支部+村民理事会”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群众投入到脱贫攻坚大潮中,义务投工投劳建设家园、美化家园。涌现出了牛街大窝潭、苴力白邑、新街金刚等百余个“五净一绿一规范”标杆村,在标杆带动下,一个赛一个美的村庄如雨后春笋,拔节而出。

  雄心期决胜,壮志在必克。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铿锵战歌响彻弥川。

责任编辑:王大林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