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期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理论网 >> 社会主义论坛 >> 2019年 >> 第7期 >> 正文
晋宁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9日 15:05:15  来源: 社会主义论坛
分享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纵观晋宁历史,这个滇池南岸的美丽小城,曾经是古滇文化的发祥地,也是郑和文化的云南代表,多元文化交融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晋宁传统文化基本情况调查

通过对晋宁本土传统文化资源普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可分为5类。

名人文化: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汉代古滇国第一王庄蹻,晋朝军中花木兰李秀,明代“诗书画”三绝的滇中第一人担当和尚,明嘉靖进士、杨门六学士之一、题写黄帝陵的著名文学家唐錡,清朝被誉为“滇第一世家”、才高八斗的李因培,现代著名文献学家、收藏家、滇南硕儒方树梅等都出自晋宁。

民俗文化:晋宁有以晋城镇福安村、双河彝族乡田坝村、夕阳彝族乡木鲊村为代表的11个中国传统村落。在昆明市4个彝族乡里晋宁占了两个。

文物古迹:晋宁是古滇都邑、滇文化的发祥地,自汉至晋时期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保留有大量的碑碣与明清建筑,在建筑史、城建史上具有较为特殊的地位,现依然保存着晋城古镇、石寨山古墓群等古遗址。境内还有明代航海家郑和父亲马哈只的墓碑,以及近现代重要历史遗迹代表建筑:西南地区首批合作社上蒜人民公社旧址、中央美院的前身国立艺专旧址。

民间艺术:新街乡竹雕刻“鸟笼”、晋宁剪纸、圣贤画、泥塑和以秧佬鼓舞、跳乐、滇乐为代表的传统舞蹈,以山歌小调为代表的传统音乐以及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传统民族服饰等民间艺术形式。

宗教文化:晋宁拥有云南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的盘龙寺,有始建于明大德年间的滇中禅宗名刹普照寺,还有坐落于晋宁宝峰七珍山的宝泉寺。除此之外,被称为“白云胜景”的白云观也在晋宁区域内,仍保留有大清道光皇帝御笔赐书的“于穆清虚”匾额及众多名人字画。

晋宁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创新举措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引导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晋宁积极开展传统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和讨论,制定《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晋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三五”行动计划(2016-2020年)》《晋宁区关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加快传统文化产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201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8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60.71亿元,增长7.5%;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4年的7000万增至2017年的1.59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明显,文化企业数量和质量也逐年提升。

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传统文化产业与多产业融合。一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成效初显。依托当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将特色文化元素注入并贯穿于旅游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晋宁旅游人数与日俱增,2018年晋宁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93%;旅游综合收入2.03亿元,比上年增长39.7%。根据地方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及其生态资源进行区别化包装策划,培育和打造了“宝峰—双河—夕阳”乡村自驾游等多条精品乡村旅游路线,打造了大绿溪旅游特色村、核桃箐生态运动基地及彝族“火把节”等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建设了“七彩云南·古滇文化旅游名城”文化旅游项目。二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紧跟步伐。晋宁本着“文化为体、科技为用”的指导思想推进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诸多优秀传统文化在创作发展、宣传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晋宁博物馆利用形象可感的声、光、音像等现代技术,通过场景还原、人物原型重塑等方式,让人们更加直观真切地感受郑和文化、古滇文化等晋宁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三是文化与农业融合发展彰显特色。结合当下大众对文化娱乐、休闲度假、绿色生态的生活品质要求,晋宁区深入推进特色农业与文化融合发展,尝试在特色农业上嫁接文化、旅游等业态,打造了一批以农业观光体验、休闲娱乐为依托的都市农庄和以传统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保护与开发为主体的传统村落,在传统的鲜花种植基础上,衍生了“鲜花大战”特色文化活动及永生花制作、鲜花绘画等与花相关的文化企业,文化的融入带动晋宁的传统农业向产业化、特色化发展。

深挖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推出文艺精品。依托晋宁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导鼓励全区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扎根基层、扎根生活,推出了一大批文化特色鲜明且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文艺作品。积极组织区域内特色文化相关项目、企业参加国家、省、市、区各类文化活动,影响力与知名度不断提升。筹办“中国·昆明郑和国际文化旅游节”、古滇渔文化节等群众参与度高、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其中“中国·昆明郑和国际文化旅游节”已经紧密地与郑和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等结合起来,成为晋宁每年举办的品牌节庆活动。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苏宇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